今日快讯——江苏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动态播报:
清江浦区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 小到中雨 走访爱心企业 共叙慈善佳话 “同心向善 慈善淮安”活动走进江苏康乃馨纺织集团 【作协新闻】江苏省重大题材长篇小说《车桥 车桥》在淮安首发 【人文淮安】叶德华丨板闸榷关趣事 淮安清江浦区淮海街道:慰问军属送温暖 真情关怀暖人心 粽香传情迎端午 志愿同行暖社区 雨!雨!雨!最新预测来了! @淮安区所有人:有矛盾有纠纷,就找综治中心! 淮安区淮城街道瞻岱社区开展“淡淡粽叶香,浓浓邻里情”包粽子送居民活动 艺绘码头镇,群英展风采 大型经典越剧《红楼梦》在淮安区综合服务中心剧场温情上演,共谱文化与爱之歌 国家级名单!淮安+1! 冷空气来了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王旭东任上被查! 镜阅淮安区 | 河下古镇人如潮 5/17 中共中央批准:刘小涛任江苏省委副书记 放假通知:不调休!不免费! ! 费高云(淮安人)卸任安徽省副省长! 淮安区河下街道:解心锁汇家智,共探家庭成长新路径 涉及淮安!这条高速公路最新进展来了 这个周末,河下古镇非来不可! 镜阅淮安区 | 打卡河下 5/16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 舞步跃动三庄 欢乐点燃清晨——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开展广场舞培训 平桥镇开展“健康服务惠民”义诊活动 一线传真 | 寻古问廉扬正气 以史为镜树新风 ——淮城街道赴淮安府署开展实境教育活动 镜阅淮安区 | 泛舟罗柳河 5/14 第五届淮河华商大会开幕 史志军调研检查防汛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人文淮安】叶德华丨板闸榷关趣事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2:54 来源:今日快讯

      
  
戏说对联

  板闸榷关始建于明朝宣德四年,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淮关监督署衙门,二是淮安大关(关卡),这两大部分组成了淮安榷关的主体。第三是因淮安榷关而形成的板闸古镇。《淮关小记》有诗云:“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小小的古镇繁华时期,居住的人口高达几万,房子是鳞次栉比,街上的人是摩肩接踵。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盐运重镇,联南北,通七省。过往的船只衔尾而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见头不见尾的神龙。明清时期漕运兴起,国库近三分之一的税银来自榷关,在历史上曾留下辉煌的一页。

  关衙坐落在运河岸边,两层雕龙画凤的小楼,飞檐翘壁。大门两侧高高耸立着一对石狮子,石狮旁是两个鼓乐亭。内有二堂、三门、主房、内室等等,最东边是一座更楼。两根旗杆高耸入云,大旗飘扬,旗子下方是一只木斗。岸边整齐地停放着一排小木船,每日下午4时许驶向河面一致排列,形成一座浮桥拦住过往的商船,等待第二天的通关检查。

  早晨当东方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更楼的时候,更夫们开始起更。随着木梆声的响起,鼓乐亭内是鼓乐齐鸣,唤醒了睡梦中的板闸。小巷内急促的脚步声,惊飞起小鸟,催促着鸡鸣,引得犬吠声一片。榷关又迎来了繁忙的一天。

  二大爷带领着一帮老少爷们进入关内,解开铁链,打开关门,登上漕船,开始吆五喝六的钎船、验货、查私、缉毒。漕船吃水深浅的不同,装载货物的重量也不同,高高低低的排列在河中间。可苦了验船的这群老少爷们,他们不停地从这艘船上跳到另一艘船上,跑前跑后,忙里忙外的。

  按规定上午要放一批船过关,然后换班,让首班的工作人员上岸吃早饭,大家七歪八扭地坐在岸边的长亭内,有的还打起了小鼾。小镇颇具盛名的“篆香楼”大饭店紧挨着榷关,小伙计送来了早餐,每人两个小炒,一笼点心和一碗阳春面,还泡了一壶上好的龙井茶。吃完早饭大家跷起二郎腿,一边品茶一边聊天。有个诨名叫“老兽仙”的人说:我们不能每天总是讲一些荤段子,侃打空,也要来点高雅的。大家问什么高雅的?他说对联怎么样?

  “老兽仙”的舅舅是开私塾馆的,他从小就跟随舅舅在学馆里读书,肚子里有点墨水子。走向社会以后结交的朋友是鱼龙混杂,见多识广,编一些下三流的故事张口就来,经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因此大家都叫他“老兽仙”。今天他说要来点高雅的,大家有些诧异,估计狗嘴里也吐不出象牙。只见他鬼魅地一笑说:

  “小大姐上河下坐南朝北吃东西”。

  听了对联,大家七嘴八舌的一阵胡扯,拿“小大姐”和“老兽仙”开心了一番。谈笑中突然有一个外号叫“半瓶子”的尖起嗓子说:我对出来了——!我对出来了——!大家止住了话茬,听他的对联。只见他用手指向正在船上忙碌的老少爷们说:

  “老少爷开榷关瞻前顾后忙左右”。

  这群老少爷们大都是本地人,祖祖辈辈在关上跑腿吃饭,没上几天学。除了“老兽仙”就是“半瓶子”读的书比较多了,经常显摆,夸夸其谈。自己总想战胜“老兽仙”,但是每次都是大败而归,是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响的人物,所以大家叫他“半瓶子”。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向河道,水面上黑压压地挤满了商船,一群老少爷们在船上忙得汗流浃背,头冒青烟。此情此景与“半瓶子”的下联描绘得大致相同。有人开始给“半瓶子”鼓掌。正在大家都在为“半瓶子”鼓掌叫好的时候。有个人不服气地站出来说,这有什么?听我的:

  “风雨催雷击电昏天黑地震乾坤”。

  大家听了他的下联后吵吵嚷嚷的,一个年龄大的长辈站起来拍了拍他的头说:你小子想死了,天地你都敢骂!昏天黑地的我们还吃什么饭?乾坤倒了我们岂不都要死了?你大(父亲)的饭碗要砸了!

  对此下联的人绰号叫“小半仙”,父亲是一个盲人,给人算命大卦,看风水,在十里八乡非常有名,人送外号“活神仙”,因此大伙称他儿子“小半仙”。他被大家数落得狗血喷头,不敢言语。“小半仙”辈分低,年龄小,经常依仗着他大(父亲)懂得点鬼八道,目无尊长,在大家面前吊儿郎当的。今天被大家抓住了机会,连同他的父亲带着一起骂,出了一口长期憋在心中的怨气。

  亭子里吵吵嚷嚷的声音惊动了“二大爷”,他提前从“篆香楼”里出来,悄悄地站在亭外看热闹。见“小半仙”被大家数落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敲敲大烟袋说这副对联很好,但要把“震乾坤”字改为“惊日月”就更好了。然后笑着叫了一声号子:换班了——!

  大家随着“二大爷”的号子声甩开膀子上船重新干活。“老兽仙”则拽住了“二大爷”的膀子,在他耳边轻声地说了些什么,然后一溜烟地跑了。“二大爷”也懒得追他,在后面用大烟袋指着他开心地骂了几句,说:吃午饭的时候我让你掉几根老杂毛。

  “二大爷”是榷关的总把子,在关上打工的地方人都归他家管理。祖祖辈辈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深得关老爷的信任。关上的官员们只管数银子拿薪水,收税等劳神的事务基本上都交给他打理。大家对他都非常尊重,威信仅次于榷关大老爷。

  每天来“二大爷”家午吃饭的人要有好几桌,都是他手下得力的干将。他每天则主要是应酬关老爷和一些官员们的饭局,偶尔也回家和大家一起共餐,桌上多添几道菜,气氛更加活跃。今天“二大爷”是专程回家吃饭的,“老兽仙”早就让出主桌的首席位置,坐在了“二大爷”的下手,二人目光对视,心领神会,笑而不说。

  “老兽仙”和“二大爷”年龄相仿,但班辈大。“二大爷”不在的时候,里里外外一些事务就由“老兽仙”打理。因此平时开玩笑的时候“老兽仙”比较放肆一点,但每次都是他处于下风。只见“二大爷”敲敲桌子大声说道:老话讲得好,“葵花杆子站在街上三年都会说话”啊!今天大家的对联说得非常好,现在放开来接着说,接着说,说得好的有赏。

  “老兽仙”首先端起酒站起来说:来,我们大家一起先敬“二大爷”两杯。大家齐刷刷站起来说:“二大爷”我们敬您。“二大爷”示意大家坐下,谁敢坐?只有他自己坐着干了杯中的酒,这时候“二大爷”身边已经多了两个斟酒的女子。两杯酒下肚气氛更加活跃了,大家开始搜肠刮肚想方设法地讨好“二大爷”。在酒精的作用下,喝酒的人接连说了两副下联:

  1、老少爷开榷关吆五喝六忙酒食。

  2、阴阳师去蓬莱求神拜佛荡妖魔。

  “二大爷”认为不错开心地站起来敬了他们两杯酒。

  “二大爷”敬酒,可是一件光荣的事,酒桌上的氛围越加活跃,大家都跃跃欲试。“二大爷”笑眯眯地看着“老兽仙”。“老兽仙”色眯眯盯着“二大爷”身边的女子,两个人心中都盘算着坏主意。

  大家长期地在一起工作生活,相互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坐在“二大爷”对面的人看到了两个人的表情,知道他二人又在暗暗地较劲了,今天肯定又有好戏看了。决定助力一把,站起来说:我们现在请“老兽仙”来一副下联。“老兽仙”站起来满脸淫荡之色,眯着两只小眼睛瞅着“二大爷”和他身边的两个女子说:

  二大爷解裤扣欺男霸女坑老少。

  大家听了这副对联后是满堂大笑。“二大爷”也不言语,面带微笑地冲着身边的两名女子挪挪嘴。两个女子作妖般地来到了“老兽仙”的眼前,摁住他的头,脸向上,满满地灌了一壶酒。大家都跟随着兴奋得起哄。然后又上来了两名女子将他架进了柴房。

  不一会儿,“老兽仙”全身上下被涂满了锅烟灰从柴房里弯着腰,夹着上衣,提着裤子,一路小跑乐呵呵地奔向了“桂香池”浴室。

  屋内响起了一阵锅碗瓢盆地敲击声,伴随着歌声和笑声,它冲破了屋顶。

  “二大爷”的故事

  “二大爷”是对人的一种尊称,在兄弟姊妹当中排行老二,晚一辈的人称为他“二爷”,或者是“二大爷”。板闸随着榷关的建立“二大爷”一词已渐渐地赋予了新的内涵。

  榷关建立初期,板闸人大部分是靠卖苦力和做一些小生意维持生计,只有少部分人能在关上干一些辅助的活计。自从出现了“二大爷”以后,板闸人才逐渐地被聘用为协税员,进而他们才成为榷关上收税的主力大军。

  相传雍正皇帝的舅舅庆元在做榷关监督的时候,波斯国向大清王朝进贡了两对石狮子。停靠在榷关时被国舅看中了,要留下一对。波斯国乃是南蛮小国,这对石狮子是向大清国的岁贡,贡单早在年初已呈报给了大清皇帝,若是出了差错小小的波斯国怎能担当得起。吓得几位使节每天跪在国舅门前叩头求饶,国舅爷将他们拒之门外,不予理睬。随使团出行的还有一文一武两位副使节,三人无计可施,每天睡不着觉,在板闸的大街小巷像三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

  板闸是一座古镇,人们从小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镇上有几家武馆,早晨刀枪棍棒的对决声,拳打脚踢的怒吼声,伴随着清脆的鸡鸣声,振奋人心。三个使臣在经过一家武馆的时候,见到几个孩子正在耍石锁。受到了启发,心想:石狮子每只都有几千斤重,装船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大力士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运上船。现在不妨给庆元出一道难题,让他知难而退。

  三个人回到旅馆商量了一番。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分头在榷关周边进行了暗访,确定了没有人能够搬动石狮子,才大胆地做出了决定。第二天他们来到榷关,态度傲慢地对庆元说:只要在三日之内有人能将石狮子搬上岸,我们就将石狮子送给你。庆元乃是八旗子弟,心高气傲,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并对外放出话去说:谁能将石狮子搬上岸重重有赏。

  消息一出立刻惊动了周边的各路好汉,榷关被围得是水泄不通。国舅爷坐在太师椅上亲自观阵。波斯国的武官乃是本国的第一大力士,只见他抱起石狮子在船上转了一圈子。文官指着石狮子挑衅地说有谁能搬起它。自告奋勇的能人志士络绎不绝地上船,一个个抱着石狮子争得面红耳赤。三天快要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搬走石狮子,气得庆元吹胡子瞪眼睛的,脸色发青。波斯国的使臣是趾高气扬,一脸横气。围观的群众个个长吁短叹。

  太阳快要落山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场内外是静悄悄的一片,等待得让人心跳加速。就在庆元沮丧地准备服输的时候,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从人群外飞到了船上。来人短衣打扮,灯笼裤、粗布鞋,紧束裤腿,弯腰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托起石狮子,施展轻功飞到了旗杆顶端,左脚轻轻一点,右脚又落到了另一根旗杆上,然后双脚着地,将石狮子慢慢地放在了衙门边。一阵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看呆了在场的所有人,紧接着便是一阵爆雷般的掌声。吓得外国使臣两腿哆嗦,瘫倒在地上。

  板闸历史悠久,有了淮河的时候就有了它的存在,古时称“凤里”,是凤凰的故里。它通江达海,临近黄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四季分明,人称福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每次战乱后,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人口都会迅速地向此集聚,人群来自四面八方。

  来人便是在战乱后来到了板闸的,名不见经传。国舅爷对他非常赏识,不但重赏了他,还将他安排在榷关上帮助收税。久而久之,关老爷看他公道正派,能力超群,便把收税的事宜全部交给了他。从此板闸人开始渐渐地进入榷关干起了收税的工作,名声响彻大江南北。

  此人在家是否排行老二没人清楚,但大家都尊称他为“二大爷”。四面八方,男女老少,江湖人士,各大帮派的人只要认识他的人都会恭恭敬敬地这样称呼他。无论远近,熟人与否,只要找到“二大爷”帮忙的,都会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谦受益,满招损”,所以在板闸“二大爷”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尊称了,而是对那些有能力却又甘愿屈居人下之人的高度赞誉。

  板闸人”半边脸”

  

图片

 

  板闸人“半边脸”——说变脸就变脸的歇后语在淮安是家喻户晓,更是声名远播。年代久远,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历史出处了。有许多好事者经常帮助猜测、分析、研究,给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板闸榷关在历史上是天下第一内陆水关,是贯穿南北的水运枢纽,兵家的战略要地。坐落在古老的运河之畔,见证了明朝的衰亡,撑起了大清的繁荣。距文人荟萃的淮安老西门大街大约十五华里,繁华热闹的清江浦大闸口大约十五华里。据说有人曾经沿着里运河徒步丈量过,证实了老淮安到清江浦的里程大约是三十华里,板闸刚好居中,两边各占一半。大家揣想板闸人“半边脸”的故事可能就是因此而来。

  板闸虽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真正的板闸本地人却很少,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后迁居到板闸的。明清时期因榷关的兴起,这里的活计多,挣钱快,又吸引了天南地北的人来此打工,谋生,安家落户。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弹丸之地的板闸竟然建有三十六座殿堂庙宇。南蛮子,北侉子口音混杂,各行其是,各行其教,互不干扰,彼此尊重。板闸南北兼容,“半边脸”的传说或许是因此而来。

  板闸历史上通江达海,背靠黄河,交通便利,是古老的物流集聚地,来此寻找工作的人非常多。头脑灵活的人便被安排在关上收税,除了工资还有提成。商人们为了少交税都要请他们喝酒吃饭,他们为了多收税便会和商人们据理力争。哪怕头一天大家在一起是海誓山盟的都没有用,第二天该收的税一分钱都不会少。商人们都非常气愤,心里想:昨天晚上大家还玩得开开心心的,今天就翻脸不认人了,变得太快,像是“半变脸”。据说板闸人“半变脸”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在板闸老的故事还没有参悟明白,又添了新的故事。随着市政府“东扩南联,三淮一体”战略的实施,如今的板闸已经是焕然一新。但是,只要你站在新的板闸大街上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半边脸”证据依然保留了下来。这也许是天意,冥冥之中老天爷在眷恋板闸,让历史不要忘记了板闸,不要忘记了板闸的历史,要将板闸的故事赓续延绵……。

  其实板闸人“半边脸”这句话不同版本的来历,是后人根据板闸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和工作特点等臆想出来的。而真正的故事是出自一个游走的说书人。他走南闯北收集了许多民间故事,历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结合了板闸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编撰的故事。

  “啪——!”一声醒堂木,全场鸦雀无声。只听说书人开场:“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身体的苦,那比得了心灵上的苦啊——!”。

  话说,从前镇上有一户人家,靠磨豆腐为生,养育一子,因为是做豆腐人家,起了一个小名叫‘豆娃’,望子成龙,供他读书。儿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非常争气,考取了秀才,中了举人。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纷纷前来祝贺,提亲的媒婆是络绎不绝。定下亲事,举办婚礼,准备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小登科,大登科,双喜临门。进京的那一天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将他送到码头。他站在船头,满怀信心地挥手与亲人告别。

  朝起暮落四季更替,日月星辰辗转轮回。转眼他离家已经三年了,孩子也已牙牙学语,在豆腐坊里嘻嘻哈哈的满地乱跑,地面上到处是积水,妻子一边帮助公婆做豆腐,一边在照顾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虽然辛苦,但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时间飞逝,漫长的等待让人心焦,让人胡思乱想。在他们心中现在已经不奢望“豆娃”能金榜题名,荣华富贵了,只希望他能早日平平安安地回家。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期的与冷水打交道,再加之思子心切,父亲积劳成疾,患上了重病,母亲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生活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妻子的头上。

  “黄鼠狼专找病鸭子咬,麻绳专挑细处断”。终于有一天一个赶考回程的书生给他家带来了消息,说他家‘豆娃’过黄河的时候遇到了劫匪,早已命丧黄泉。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地动山摇,老父亲经受不了打击,不久便一命呜呼。母亲也一病不起,孤儿寡母,乱作一团,一家人好不凄凉。

  他家是百年老店,在街上做生意是童叟无欺,四邻和睦,虽然自己家的生活也不宽裕,但还经常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知道他家出事后大家都自发地前来帮忙,料理他父亲的后事,请郎中给他母亲看病,帮他照顾孩子,陪他妻子聊天,耐心地劝导她们一定要为孩子着想,要保重好身体,坚强地站起来。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们的关心之下,母亲的身体渐渐地恢复了,一家人慢慢地走出阴影。

  为了生活,为了婆婆,为了孩子,妻子决定重新打理起豆腐坊,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大,再难再穷也要给婆婆养老送终,坚决不能倒下,一定要支撑起这个家。

  说书人不时地融入了一些淮剧的表演技巧,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户人家的不幸遭遇。哀婉悲怆,百转回肠,引得场内一片呜呜咽咽,悲悲戚戚,许多老人早已是泪湿衣襟……。

  说书人调整了一下情绪,慢慢地喝了一口水,稍作休息接着说:镇上有个挑水人家,几代人,专门给镇上的茶馆,旅馆,饭店,浴室等大户人家挑水,一家人老实巴交,从不与人计较,心地善良。挑水人家有一男儿,小名叫‘水娃’与“豆娃”年龄相仿。两家邻居,从小在一起玩耍,不是亲兄弟胜是亲兄弟,现在也继承了挑水的行当。因为头脑聪明灵活,改进了运水的工具,自制了一辆大车和几个皮囊,先从淮河里一桶一桶地将水挑上岸,装满皮囊,然后再挨家挨户地送水,既省工又省力。豆腐坊是他家的老客户,过去他常白吃白喝‘豆娃’家的豆浆和豆腐,两家又是近邻,现在“豆娃”家有难了,他当然要挺身而出地去帮助他家。他每天早晨提前给“豆娃”家送满水,帮助磨好豆子,然后才挨家挨户地送水。有时间了还经常带孩子逛街、洗澡,和孩子像一对亲父子。

  婆媳二人对‘水娃’非常感激,婆婆每天提前温好豆浆,买来烧饼油条,让他吃饱了再做事。一开始‘水娃’还推辞,架不住老人家的唠叨和感谢,便渐渐地接受了。

  “寡妇门前是非多”。‘水娃’身壮如牛,小寡妇年轻貌美,在大街小巷刮起了闲言碎语。也有不三不四的人开始动婆媳二人的歪心思。两代孤寡,没有男人撑立门户,家族内部的人都会算计他们,更何况是外人了。婆婆早就有想法劝媳妇趁年轻的时候嫁个好人家,但媳妇坚决不同意,表示不管遭受多大的苦难都不会抛弃她们,绝不会离开这个家。外人的风言风语提醒了婆婆,‘水娃’是她看着长大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人品好。他对待小孩子也像亲生的一样,这让老人更加放心,也有意撮合二人,于是经常给他们二人制造机会,提供空间……。

  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在婆婆的撮合下‘水娃’和小媳妇终于鸳鸯戏水,同床共枕,两家人拆了院墙变成了一家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家欢喜几家忧。就在一家人已经淡忘了过去,生活快乐幸福的时候,豆腐坊门前来了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拄着拐杖的男人。小男孩正在门前玩耍,看到了他迅速地跑回家喊道:“妈——,妈——,外面来了一个要饭的”。母亲说:“孩子现在已经过了吃饭的时候了,哪里来要饭的?你可不要骗妈妈啊。”母亲一边说话一边走了出来,看到确实是一个腿脚不便的叫花子。二话没说从屋内端出中午还热乎着的饭菜。叫花子愣在那里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母子。小男孩看到叫花子没有用碗接饭,蹦蹦跳跳地对着叫花子说:“你不饿,想要钱”,又回家拿来了两枚铜钱放在了他的碗里。男人看着碗里的钱不知所措。

  这时候从巷头走来了‘水娃’,小男孩高高兴兴地迎上前去,稚嫩的童音清脆地叫大大(爸爸)。‘水娃’开心地抱起小男孩,从衣兜里掏出糖果,狠狠地在孩子脸上吻了两口。女人则让小男孩赶快下来,让大大好好休息。叫花子见到这一场景,早已立起一条腿贴着墙根站到了一边。‘水娃’见到他又从兜里掏出几文钱放在了他的碗中。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进了院子。留下了他双手抱住头猥琐地蹲在墙角。

  ‘豆娃’的娘每天起来得比较早,他要提前去买好烧饼油条,方便前来喝豆浆的人,再多赚几个跑腿钱。早晨街面上没有多少行人,突然她听到身后有人喊:“妈——,妈——!”老人回过头来,看到一个拿着拐杖,全身散发臭气的人。他见到老人回头,突然跪倒在地爬到老人的面前,叩头哭着喊道:“妈啊——,妈妈——!我是你的儿子啊——!我是‘豆娃’”。

  凌晨,已是入冬的季节,小巷内刮来了凉风,停住脚步站在街面上寒风入骨。老人转身看着叩头如捣蒜的叫花子,听到‘豆娃’两个字,身体打了一个激灵,倒退了两步愣在了那里。

  “妈——!我对不起你,我是‘豆娃’——!我是‘豆娃’——!”。

  母亲从惊恐中缓过神来,抖抖索索地问:“你是‘豆娃’?是我的儿——?”。

  “豆娃”压制住哭声,仰起脸不断地点头。

  “豆娃”的母亲虽然年龄大了是一介女流之辈,但长期地在街面上打点生意,也磨炼成了头脑精明的女汉子。确认是“豆娃”后,慌忙打量了一下四周,见没有人,将他拽到了一个拐角处。母子二人抱在一起,悲喜交加,无声地痛哭。

  “纸里包不住火”,连续数日,婆婆的反常行为引起了媳妇注意。“豆娃”躲在后街背巷,虽然改变了容颜,终究还是被人发现了。婆婆深知媳妇和“水娃”是有真感情的,不忍心拆散,也不能拆散,处理不好还会闹得四分五裂,反目成仇。“豆娃”失踪这几年,‘水娃’对她像亲娘,对孩子像亲爹。父慈子孝,母贤家和,一家人的生活是幸福甜美,开心快乐。但又放心不下自己断腿的儿子,好像有无数把钢锥在钻心。媳妇也知道了情况,每天在背后偷偷地抹泪。

  “豆娃”娘非常了不起,拿得起放得下,明事理看得远。她招来了“水娃”和媳妇,说明了原委。

  原来“豆娃”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土匪,逃跑时受伤摔断了腿,又失去了盘缠,只能乞讨为生。途中听到一个操有家乡口音的路人,便拜托人家给家里捎来口信。因为自己感觉到已经没有脸回家见自己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了,打算从此结束自己的一生。可思前想后的心中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父母,于是就沿途乞讨回到了家乡。

  媳妇听了缘由后擦了擦眼眶说:“妈妈——,让儿如何是好!”。

  “水娃”说:“听妈妈的安排。”

  母亲点了点头说好,然后对儿媳妇说:明天你像往常一样出去,但是一定要用头巾挡住左半边脸,切记切记。又对“水娃”说:“你心中只当没有这回事的,每天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在大街上多走几遍。”

  “好!”,二人应道:“我们听妈的”。

  当天晚上,母亲找到了“豆娃”说:“儿啊——,妈已经安排好了,只要你看见了你媳妇的左半边脸就可以回家了,”儿子信以为真,在街上整整等了几天几夜,一直都没有见到媳妇的左半边脸,“水娃”每天带着孩子在街上玩耍,开开心心地从他面前经过。他心中豁然开悟,仰天长笑,跪在地上拜谢了母亲,拖着跛足扬长而去。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跛足道人,身背包裹,包裹内是临行前母亲给他准备的新衣服,他余生都没有舍得穿。拄着拐杖走遍了大江南北,感世悟道,留下来一曲“好了歌”。(见《红楼梦》第一回)

  这个故事是说书人在板闸说的,他也是一个残疾人。从此就流传下了板闸人“半边脸”的传说。(叶德华)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刘健,手机15951267999 苏ICP备2024101405号-1

运营机构:淮安区焦点传媒工作室,法人代表: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