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融合 淮安善治 | 下关村:以“仁义文化”引领“三治”融合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区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部署,总结推广“三化融合淮安善治”试点经验,提升社区治理成效,特设“三化融合 淮安善治”成果展示专栏,旨在推广试点村(社区)在党建赋能、优化服务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模式。望各村(社区)、单位积极交流学习,推动我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确保“三化”目标顺利达成。 淮城街道下关村地处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末口,同时也是淮安区新城核心地段。区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下辖10个小区,常住人口约3.2万。在区委“三化融合 淮安善治”的号召下,下关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其独具特色的“崇仁重义、尚德尊贤”新时代“仁义文化”为引领,推动德治、法治、自治在所辖小区的有机融合,走出新时代整村搬迁、基层善治新路径。 以文化引领 坚持德治为魂 新时代城镇化浪潮中,地处城郊的下关村在2013年经历了整村搬迁。拆迁安置后的村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原有村落群居结构的改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空虚的问题却愈发显著。为此,下关村深入挖掘“仁义下关”本土文化精髓,通过编撰《下关史话》,举办“万众朝龙盛典”“孝文化宣传”等活动,让传统“仁义”文化深入人心。同步建设了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党群活动中心、仁义文化广场、革命烈士雕塑、仁义二坝大型景观雕塑、下关文化墙等一批党建文化和乡土文化阵地,进一步彰显下关“崇仁重义 尚德尊贤”的“仁义文化”,并通过“下关好人”、楼栋好人、“十大孝子”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仁义文化”传播至每个居民心中,营造出真正具有“仁义下关”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氛围。 以文化润心 坚持法治为纲 村“两委”注重德法兼顾、融合共治,利用传统船歌、下关舞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为居民、商户开展普法宣讲。在每月定期举办的“关爱集市”中专门设置“法治摊位”邀请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为居民提供法律“体检”,通过零距离法律宣传、上门提供法律援助、送法到群众身边等方式,不断增强居民群众法律意识。结合不同时间节点、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在各小区动员法律志愿者分类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国家宪法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专门设置法治文化宣传栏、法治书架等宣传阵地,就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居民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开展民主法治宣传活动,营造学法、知法、用法的浓郁氛围。始终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原则,如在香溢花城小区中出现的邻里纠纷中,在投诉前被“下关大妈”志愿者获悉,并以“拉家常”的方式成功化解了矛盾。 以文化汇智 坚持自治为本 村“两委”坚持以自治为本,通过网格精细化管理,广集民意、汇聚民智,有效整合小区各类群体共同参与治理,将群众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中,激发善治合力。一是组建“大妈自治”群体。下关大妈利用“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收集问题、上报问题、化解问题,以“拉家常”的形式化解群众矛盾;二是建立“逢四说事”机制。在每月4日、14日、24日针对下关大妈难以现场化解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区分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村务管理纠纷等类型,集中开展协商议事活动,灵活高效应对居民诉求。三是打造“仁义下关”特色主题文化社区。建成彰显“纤夫”精神的仁义二坝“盘坝”雕塑,在香溢花城小区建立“仁义”系统微网格,打造全覆盖楼栋单元的楹联文化阵地,构建“治理和谐、干群和顺、邻里和睦”的居民自治新格局,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使“仁义下关”真正成为下关村靓丽的文化名片。 下一步,下关村将在区委“三化融合 淮安善治”指引下,继续聚焦以“仁义文化”引领“三治”融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传承和挖掘“仁义下关”传统文化精髓,努力构建自治为核、德法并重、协同发力的多元共治新生态,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