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车桥!车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央视国际频道以英语、阿拉伯语 报道淮安大地打响的车桥战役 向全球讲述: 淮安大地 车桥战役的烽火荣光永不磨灭 一战震华中 ——抗战史上1944年前生俘日军最多的车桥大捷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决定性转折,欧洲战场捷报频传,中国战场上,敌后抗战也悄然生变。那一年,华中敌后军民掌握了主动权,但根据地依然被层层日伪据点所分割。战争到了必须主动寻求突破的时候。1944年初,一场意义非凡的突击战役在苏中平原悄然酝酿,目标——车桥。 这一年,意大利投降,德军溃退,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中国敌后战场也燃起反攻的希望。当时的中国军民斗志高昂,抗日部队战力大大增强。然而,局部割裂、交通封锁、根据地缺乏稳定的腹地,依然严重制约着战斗力的发挥。 “今年消灭希特勒,明年打败小日本”的口号已经传遍中国,苏中战场迫切需要一场主动突击,打破僵局,迎接战略反攻。 苏中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战役。敌人的弱点在哪里?如何打破封锁线,建立根据地纵深?多方比较后,目光落在了淮安东南的车桥。 于兆文(淮安区作协主席,《车桥 车桥》作者):“车桥这个地方,看似敌人掌控严密,但实际上却是个薄弱点。它正好卡在日军两个师团结合部,虽然处在敌人心脏地带,但防区之间配合差,空隙多。只要拿下车桥,日伪的整个防线就会出现裂缝,苏中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片。” 车桥驻有日军80余人,伪军600余人,设有碉堡等防御设施53座,是敌人的重点控制区。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决定亲自指挥,发起一场直逼敌军心脏的突袭。他清楚,必须攻坚打援同步推进,才能确保全胜。 秦叔瑾(原新四军一师测绘参谋):“当时我们行军离不开地图,我是背着地图跟着粟裕一起走的。粟裕对地理非常熟,很多地方他亲自走,亲自侦察。车桥打下来,战机就是他一步步算出来的。” 陆景荣(新四军一师原师部机要员):“我们跟着粟裕师长侦察走的时候还觉得奇怪,怎么突然绕远路。等到车桥战役打下来才明白,他是亲自去现场选路、选战场。后来还故意修了几条路,看起来是为种田,其实是为运兵。” 战役打响,车桥镇的外围炮火连天,敌人负隅顽抗。拼刺刀、贴身搏斗成为战斗的主要形式。 束恂(原新四军一师一团二营六连指导员):“敌人的刺刀已经扎到肚皮上了,战士们就拿着手榴弹、拿着子弹箱往鬼子头上砸。有的用枪托,有的用拳头,硬是拼垮了敌人。鬼子一垮,撒腿就跑。” 经过三个小时激烈战斗,车桥全线突破。援敌被伏击重创,日伪守军全部被歼,生俘日军24人,成为中国抗战史上1944年前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于兆文(淮安区作协主席,《车桥 车桥》作者):“车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这场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没有人民就没有这场战役的胜利,所以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不是一句空话,(这场战役胜利的主题)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讲话精神是一致的。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