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传文脉,线绣春秋:博里刺绣走进北大
|
十月的燕园,秋意正浓。10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二楼展厅内针线翻飞,淮安博里刺绣第五代传承人徐玉兄老师正为30多位北大学子传授这门承载一百多年光阴的传统技艺,让非遗智慧在百年学府绽放光彩。
活动伊始,徐玉兄老师展示的绣品引起了学子的惊叹,从荣获"金凤凰"设计优秀奖的《牡丹图》片段,到融入农民画元素《晨韵》局部,绣品中"疏能跳马、密不透风"的构图法则清晰可见,平针与乱针绣法的融合让纹样兼具细腻质感与灵动层次。她介绍,博里刺绣作为省级非遗,既传承传统的绣制,又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早已成为淮安文化名片。
实操环节中,徐玉兄老师手把手指导学子穿针引线,"劈线要匀、配色要活、下针要稳",她一边示范基础针法,一边讲述家族传承故事,而她四十余年坚守,只为让老手艺"活在当下"。当看到学子们绣出的简易马到成功图,初显雏形,她欣慰坦言,年轻人肯学,非遗就不会失传。 互动交流时,学子们围绕技艺创新频频提问,徐玉兄老师以《国色天香》等获奖作品为例,详解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的结合之道,以及"绣坊十绣娘"模式带动留守妇女就业的实践,让学子们读懂非遗传承的民生温度。 夕阳西下,活动落幕,学子们捧着亲手绣制的作品与徐老师合影。
这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技艺对话,既让博里刺绣的针丝里多了北大的青春印记,也让年轻一代在指尖触感中读懂了非遗传承的使命与力量。文|图:杨佳芳 刘 健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