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这些民生项目,最新进展来了!
近日,淮安区多项民生工程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景象,翔宇大道改造、古镇西侧停车场建设以及古城墙遗址公园改造升级等工程都在加速推进,这些工程将为市民带来更便捷的出行、更舒适的休闲空间,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 翔宇大道改造:优化交通,提升出行体验 翔宇大道改造工程自去年10月份开工建设以来,区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合理调配施工力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日前,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挖掘机挥动不停,正在铺设水泥土垫层,工人们忙着铺设北半幅路沿石,一些附属工程也在抓紧推进。 翔宇大道改造工程项目总监理周严介绍,目前南半幅正在进行雨水壁安装、树坑挖掘以及景观前期准备工作,北半幅则在进行慢车道人行道雨水支管的安装。该路段全长2.36公里,道路红线宽55.5米,设计双向八车道。“此次改造不仅对雨污水管道进行改造与修复,治理万达广场等积水点位,完善片区排水防涝功能,还实施综合管线集成化建设,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优化交通安全功能。同时,同步对沈坤路及吴鞠通路(府前路至海棠大道段)进行改造。”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南半幅的沥青下面层和慢车道基层已完工,人行道铺装基本完成施工,正在收尾;北半幅的雨污水管道和水稳已全部完工,水稳正在养护中,计划9月5日开展沥青下面层摊铺工作;路灯、绿化、交安等附属设施正在同步推进。预计9月15日全线开始进行沥青上面层施工,9月20日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并具备通车条件。 “结合工期安排,组织各参建单位集中精干力量,加大供料机投入,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并按期交工通车,提升周边群众出行的幸福感和舒适度。”区交通运输局综合计划科副科长刘凯表示。 古镇西侧停车场工程:生态融合,缓解停车难题 作为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位于新路圩河西侧的古镇停车场工地,混凝土搅拌车与绿化养护设备正有序作业。该项目以“民生优先、生态融合”为核心理念,打造集停车、休憩、排涝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共空间。 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金佳介绍,该停车场设置3个出入口,翔宇大道入口宽8米实行只进不出管理,特殊情况可调整为一进一出;东侧两个12米宽出入口与已建停车场串联,形成城西干道交通微循环,这种差异化设计既保障高峰期通行效率,又避免车辆交叉干扰。整个场地占地1.9万平方米,精心规划了515个停车位,其中486个是标准车位,满足日常需求;特别设置了11个宽敞的无障碍车位,方便特殊人群;还配备了18个充电桩停车位,为新能源车出行提供便利。 该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融合“功能优化+生态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和海绵城市理念,将场地划分为动态停车区与静态生态区,既满足日常停车需求,又构建起城市内涝防治的绿色缓冲带。通过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避免内涝,绿化带占总面积的30%,排水系统优化后能减少80%的路面积水。目前,工程已完成70%,确保9月底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老城区停车压力,完善全域旅游配套,更通过海绵技术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示范样本。 古城墙遗址公园改造:文化休闲,增添城市魅力 古城墙遗址公园改造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预计9月底完成全部改造并正式对外开放,为市民再添一处兼具文化底蕴与休闲功能的好去处。 在改造现场西入口区域,工人们正忙着对遗留的砖块、瓦片进行细致整理,为后续场地规划改造打好基础。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工程股股长刘帅介绍,此次改造面积约2万平方米,重点围绕古城墙西、北两个入口、厕所外立面及沿线周边绿化进行全面提升。在出入口方面,全新设计西、北入口外立面和门头修缮,整治周边脏乱差,让进出更顺畅;绿化方面,对登城墙步道沿线现有植被进行梳理,补种适生地被草花,增加护栏扶手和休憩坐凳等设施;道路通行方面,将结合行人通行习惯优化路径设计,新增一条连接城墙与公园的通道,进一步提升区域连通性。目前,北入口外立面已改造完毕,西入口正在改造中。 当这些民生工程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将逐步显现。对于市民而言,生活将变得更加便捷舒适,日常出行更加顺畅,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好去处,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将显著提升。对于城市整体发展而言,完善的交通、充足的停车设施和丰富的文化休闲场所,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也会让投资者看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还能吸引各类人才汇聚,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