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战斗堡垒
筑牢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战斗堡垒 丹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于舟 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大引擎、最硬支撑、最强保障。组织部门要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在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推进新兴领域党建攻坚上持续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以“系统性”观点抓队伍强产业,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产业是支撑,必须持续打造过硬的乡村全面振兴先锋队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锻造强村“领头雁”。提前谋划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方案,深入实施村级骨干人才“雏雁培育”工程,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新农人”等多渠道培养选拔村(社区)书记,严把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常态开展专题培训、“头雁”讲坛、导师帮带等活动,打造“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骨干队伍。 汇聚兴村“生力军”。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聚丹”计划和青年人才“凤还巢”计划政策效用,鼓励青年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落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依托“新农人”发展联盟选拔培养一批优秀“新农人”,为乡村振兴积蓄后劲。 激活富村“聚宝盆”。深入实施“‘丹’当先锋、百村提升”行动,建立“共富片区”联合体党委,探索“联合体党委+共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领富带富”模式,推广资源盘活、产业推动、飞地经营、农文旅融合等有效发展路径,接续推动产业兴村、富民强村。 以“求解式”思维抓机制强载体,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欲茂其枝,必固其根。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的“主方向”,一手抓减负,一手抓赋能,将党的力量延伸到基层一线,让服务成果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为车减负”求实效。持续巩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成果,高标准编制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持续整治“牌子乱象”,完善村(社区)依法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事项目录,做到边界理清楚、负担降下来、效能提上去。 多元融合强服务。纵深推进“红格共治”工程,统筹推进村(社区)骨干人才、入党积极分子、退役军人、“银发力量”等“进网入格”,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力量,构建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向网格党群服务站、“党员微家”、“银发先锋”志愿服务站等网格微阵地有效延伸的服务网,办好群众身边的“小餐桌、小阵地、小活动”,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数字赋能提质效。高质量推进“干部下沉、数字赋能”省级试点,探索整合政务服务、“12345”热线、“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等平台,有效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手段,打通数据壁垒、部门屏障,搭建闭环式、一体化数字平台,确保“事有人管、管有闭环”。 以“融合式”理念抓统筹强支撑, 激发新兴领域活力 新兴领域是基层党建的“着力点”,也是新的“增长点”,必须强化组织部门与社会工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统筹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有效激发“红色动能”。 把“组织力”变成“号召力”。不断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运转机制,深化推进“四级五专”专业化体系建设,持续提升“三新”领域“两个覆盖”质效,通过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挂靠组建等方式,灵活建立党组织,让党的声音在新兴领域“一呼百应”。 把“满天星”聚成“一团火”。探索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落实“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基层站点建设”专项行动,深化暖“新”项目、12345暖“新”热线、友好场景建设等关爱举措,打造“丹‘新’有为幸福港湾”工作品牌,凝聚新就业群体向党爱党力量。 把“千根线”拧成“一股绳”。围绕推动产业链党建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红链领航”“链上先锋”行动,常态化开展政企服务、银企对接、校企合作等助企惠企活动,持续选派“招商先锋团”“红色代办员”“战地服务队”,助力链上企业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转型升级,充分释放发展潜力。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