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藏军洞历史考证
淮安区(古称山阳、淮安府治所)作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军事重镇,其地下传说中的藏军洞始终是地方历史研究的谜题。结合地方志乘、文人记述及现代勘探成果,可对其历史面貌、建造渊源与存在性质进行系统考证。 一、文献溯源:从"地洞"到"藏军洞"的记载演变 淮安区藏军洞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但其名称与细节随文献传承逐渐演变,核心史料呈现清晰的流变脉络。 明末冯一蛟所著《闲园志遗》被公认为最早提及此遗迹的文献,可惜原书已佚,仅能通过后世方志转引窥其梗概。清代学者吴玉搢在《山阳志遗》卷一中明确记载:"新城东门城下旧有地洞,周环丈余,深不可测,上有横木遮之,俗呼藏军洞。相传建城时造,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不知所用"。此处"俗呼"二字关键,表明"藏军洞"并非官方定名,而是民间对该地下设施的俗称,且吴玉搢以"相传"表述,显见其对建造背景持谨慎态度。 至清代方志编纂时期,记载愈发具体且态度趋向肯定。《乾隆淮安府志》卷28《古迹》首次以"藏军洞"为正式条目,明确其"在新城东门楼下,有地洞深不可量,乃创城时建",并标注"事见邑人冯一蛟《闲园志遗》"。《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则进一步补充细节,将位置精确为"新城东门楼下",新增"即地上量度之,直至新城东门下"的记载,并明确称其"至今尚存",与《山阳志遗》"今不知其处"形成时间线差异,推测反映了明末至清中叶遗迹的存废变化。《光绪淮安府志》虽仅简记"在新城东门外",但延续了"藏军洞"的定名传统,固化了这一历史称谓。 民国时期的文献则提供了重要补充。卢福臻《咏淮纪略》在引述同治县志记载后,结合城防史考证指出"新城创于元末,张士诚将史文炳守淮安,始筑土城。明洪武十年,指挥时禹取宝应废城砖石筑之",为藏军洞"创城时建"提供了城防背景参照。礼部尚书李宗昉《山阳春赋》中"满浦关峙,藏军洞幽"的描述,更将其与河下古镇(古称满浦)的军事地理格局相关联,暗示了遗迹的防御价值。 二、实物佐证:地洞遗迹的发现与特征 除文献记载外,明清至近代的多次地洞发现,为藏军洞的存在提供了实物线索,且呈现出分布集中、形制统一的特征。 最早的实物发现可追溯至万历末年,"菊花沟农人挑沟,忽见砖壁,以为水淤砖桥也。毁之,得砖若干,建太平庵于其处。因取砖无尽,始知为此洞,惧而填之,这一发现印证了文献中"直达柳浦湾"的记载,表明其延伸范围确实远超城垣之内。清代至近代的发现则更为系统:乾隆年间,新城西门外相家湾居民修宅时"掘地见洞,上下约五尺,洞首以石板遮盖,下洞砖阶五层,洞周身砖砌,每去三五尺壁有方穴,疑置灯者,深入里许有土神祠;同治年间程锺在《淮雨丛谈续编》中记载,河下相家湾街近钉铁巷口发现地洞,"上如桥圈,下可容人行,阔五六尺,两旁砖壁,隔数尺有小洞,疑为置灯而设",并推测与乾隆年间发现的地洞"必有相通;李元庚《梓里待徵录》则记录二帝阁东徐姓屋地下的地道遗迹,"上盖石板,如深巷然,两旁粉壁,壁上壁洞约置灯处,用火系匠人腰深入数十丈未竟而回",时人传言"通下关或刘伶台。 这些发现虽分布于新城东门、西门及河下区域,但形制高度一致:均为砖石砌筑,宽五六尺、高约五尺,设有石板封口、壁洞灯台等设施,部分带有砖阶或分支结构,符合地下军事设施的典型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遗迹的分布区域与文献记载的藏军洞走向基本吻合,印证了其可能是同一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现代勘探:科学视角下的规模与格局 21世纪的科学勘探为藏军洞的存在提供了关键性实证,首次以量化数据揭示了其宏大规制与地理分布。 2001年5月,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所与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的专家团队,在淮安区开展了三次精密磁测与探地雷达勘查。结果显示,自季桥大湾起,向西经太平、三流、甘沟里、城东乡高岗,直至淮城的下关、新城,地下存在埋深5至7米、长达30多华里的连续构筑物。这一发现与《山阳志遗》"直达柳浦湾,去城三十里"的记载高度契合,证实了藏军洞传说中的宏大规模并非虚言。 勘探还在原淮安体育场内、新村一区60号民房地下发现异常构筑物,其位置与明清文献记载的"新城东门楼下"及近代发现的河下地洞区域形成呼应,进一步印证了该地下体系与城防设施的有机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勘探结果所揭示的"三十多华里"长度与"埋深5至7米"的结构,恰好回应了民间"洞宽可五马并行,洞长达三十余里"的传说,也解释了为何古代多次发现却始终未能窥其全貌——因其并非孤立地洞,而是贯通城乡的大型地下网络。 四、争议与推断:建造年代与功能定位 尽管文献与实物证据充分,但关于藏军洞的建造年代与核心功能,学界仍存在争议,主要形成以下两种推断: (一)建造年代:元末始建与明代增筑说 结合城防史与文献记载,"创城时建"是核心线索。民国卢福臻指出新城始建于元末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守淮时期(土城),明洪武十年由指挥时禹改建为砖石城[__LINK_ICON]。由此形成两种推测:其一,依据《同治山阳县志》转引《闲园志遗》"创城时建"的明确记载,结合元末淮安战乱频繁的背景,推测为张士诚筑土城时所挖的防御地道;其二,考虑到明代多次增筑城垣,且现存地洞多为砖石结构,推测为洪武十年改建砖石城时同步修建,或永乐二十一年"增筑城楼"时扩建的军事设施。两种推测均有合理性,目前倾向于"元末始建、明代完善"的渐进式建造过程。 (二)功能定位:军事防御与多重用途说 从设施特征与历史背景看,其核心功能应为军事防御。宽五六尺、高五尺的空间可容士兵通行,壁洞灯台保障照明,30余里的长度可实现兵力隐蔽调动与伏击,与淮安"铁打的淮城"的军事地位相符。但部分发现也暗示了其他用途,如乾隆年间发现的地洞内"有土神祠",可能兼具祭祀或仓储功能;而民间"避寇"的猜测,反映其在战乱时期或承担民用避难功能。因此,藏军洞更可能是"军事为主、多重用途"的地下综合设施。 结语 淮安区藏军洞并非单一的地下洞穴,而是由元末始建、明代完善的大型地下构筑物网络。其历史面貌通过《闲园志遗》、清代方志等文献得以传承,经明清至近代的多次实物发现得到印证,最终由现代科学勘探揭示出30多华里的宏大规模。尽管建造的确切年代与具体功能细节仍待进一步考古发掘证实,但作为江淮地区罕见的古代地下军事设施遗存,它不仅见证了淮安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更展现了古代先民在地下工程与城防建设中的非凡智慧,堪称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例证。(季 飞)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