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张顺会长
在古楚淮安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孝道文化如同运河之水,流淌千年,滋养着世代百姓的心灵。而在当代有一位平凡却又不凡的人物,将“孝”与“爱”的种子播撒至千家万户,用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他,就是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常务(执行)张顺会长。 张顺,字 德源先生,1970年生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生涯规划师,中国《金锁玉关》又名《过路阴阳》派系风水传人,中国“阴阳相学”创始人,中国国学研究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者,践行者,淮安十大孝星,孝行天下优秀志愿者,全国孝老敬老爱老模范人物,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常务(执行)会长。 他本是一名大厨,因做事有心、用心,很快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店。2003年,因机缘巧合,参加一场公益孝道文化学习,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万事有“因果”所课题吸引,从此放弃酒店生意,全身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他不仅联合爱心人士组织了公益“儿童经典诵读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他传递的是正能量,在传播传统文化及公益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2006年他参加孝行天下志愿者团队,并创办了“德育诚文化公司”,始终秉承以德育人诚信天下的初心,正式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去。当年春天,他多方筹措运作,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纯公益的“儿童经典诵读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随后多年内,张顺与相关传统文化弘扬者先后邀请到田秀英、王希海、王春来、王凯等多位全国道德模范来我市举办孝道公益文化讲座40余场,先后二万余人次参加了公益课程的现场学习,聆听者不仅受到精神洗涤,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现实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带头与社会有缘爱心人士共同助印刷数十余万本《弟子规》《三字经》等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免费发放给学校及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 记得第一次遇见张顺会长,那是2011年3月我担任三堡中学校长期间,当时是以“德育诚文化公司”的名义,经党委副书记刘晓明推荐后认识的。他计划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田秀英女生请到淮安为学生免费进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学。由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想在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的渗透教育,于是一拍即合,便利用三堡中学的餐厅,邀请到了全国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田秀英大姐为三堡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教育讲学活动,整个活动的工作人员均为自愿者免费组织,并当场免费发放了《弟子规》等弘扬传统文化的书籍,效果非常好,至今还依稀记得一位山东的农村妇女田秀英大姐将重度烧伤的儿子培养成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照顾患病公公、开通“蔡妈妈”热线,帮助困境人群的感人故事。她的故事传递“笑对人生”的信念,坚韧与善良的性格激励了无数人。 2014年8月,张顺连同相关爱心人士组织成立了“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之所以选择助老,张顺说:“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人人都有父母,人人皆会年老。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尊敬老人是美德。”他创新推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存储的服务时间可兑换未来照护。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养老资源短缺的困境,更让3000多名老人重拾社会价值感。现在志愿者由过去的50人,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人,而“黄马甲”的标志,也已经成为古楚淮安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此次又“遇”张会长,是他在我的朋友圈和公众号看到我发表的《我的父亲》这篇文章开始的,说是又“遇”,其实是我在无锡,他在淮安,只能通过微信联系,只能算是隔空相“遇”吧。他邀请我回淮安时面叙,并请我为孝行淮安志愿者协会的创意创新项目提供一些参考建议。由于我这么多年一直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也就欣然答应了下来。他告诉我计划开学后还邀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田秀英大姐来淮进行传统文化的讲学,届时邀请我参加,我很开心的进行了答允。其实,现在我因病致残而行走困难,虽然医学定义的生命质量曲线逐步下滑时,我依然与命运抗争,立志身残志不残。即使自己处在深渊的边缘,但也想朝身后微弱的光回眸一笑。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和合作,有时并非获取多少光,只是想有朝一日自己成了光源之后,也能照亮在黑暗中行路的人。 从青丝到华发,在传爱的道路上弘扬传统文化,张顺用二十载春秋书写了一部“爱的进行曲”。多年来,他先后被授予“淮安区孝亲好儿女”、“淮安区助残先进个人”、“淮安区十大孝星”、“淮安市优秀志愿者”、“淮安市孝道慈善楷模”、“全国孝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等等诸多荣誉称号。他常说:“我做的都是小事,但千万件小事汇聚起来,就是时代的大江大河。”在这位淮安汉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孝道与现代公益的完美交融,更见证了平凡人用坚持与善意照亮的人间大道。他的故事,仍在继续;爱的力量,永远生生不息。(刘万鹏)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