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揭开华中敌后战场局部反攻序幕
车桥,是距淮安城20多公里的东南大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打通我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兵力南下。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在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铁拳破局: 粟裕拍板“掏心”战术 车桥镇水陆通达,日寇自1943年占据后修筑53座碉堡,自诩固若金汤。粟裕洞悉其弱点:车桥位于日军两师团防区接合部,指挥缝隙明显,守敌因工事坚固而麻痹。经近一年谋划,他提出“掏心战术”——“敌人心脏最脆弱处,正是我军利刃所指”。1944年2月,粟裕拍板方案:集中兵力奇袭车桥,再取泾口,以攻点打援解放大片区域。 碧血攻坚: 25分钟突破防线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总攻开始。突击队迅猛越过外壕、架梯攀墙,仅25分钟即攻占围墙所有碉堡,突入镇内分割歼敌。绰号“飞将军”的战士陈福田身绑手榴弹,攀至碉堡顶凿洞投弹;战士们以浸水棉被覆八仙桌制成“土坦克”,抵近强攻。战至中午,伪军一个大队被全歼,残存日军退守核心工事。 粟裕预设的打援战场同步激战。车桥西北芦家滩,南临涧河急流,北接芦苇沼泽,形同天然口袋。下午3时,首批240余名日军乘卡车闯入伏击圈,地雷阵瞬间轰鸣,日军人仰车翻。入夜后白刃战惨烈展开,新四军战士怒吼拼杀。日军三泽金夫大佐率部增援,被击毙于韩庄。至6日拂晓,援敌主力覆灭,残部焚毙于烈火芦苇荡。 丰碑永铸: 人民伟力与国际赤诚 5万民兵、民工筑起“胜利之桥”。战前一月,淮宝百姓秘密修筑15公里暗坝;西安丰镇村民拆家门板房梁,以牛绳捆船成桥,确保部队疾行。百姓誓言响彻大地:“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 战场上有国际战士的身影。日本反战同盟的松野觉,原日军上等兵,在火线对敌喊话。见日军顽抗,他愤然夺枪参战,击毙两名日军后壮烈牺牲,年仅26岁。副师长叶飞赞其喊话“震撼了日本士兵的心弦”。 历史转折: 华中反攻的号角 经一天两夜血战,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5人,其中活捉24人,歼灭伪军483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包括步兵炮在内的大批武器弹药。 捷报传到了延安,八路军总部发布公告:“车桥战役在抗日战争史上是1944年之前,我军一次战役中俘敌最多的一次。” 新四军军部发来贺电:“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 此役一举贯通四大根据地,迫使周边曹甸、泾口等据点日伪溃逃。华中敌后战场战略反攻序幕由此拉开,苏中军民乘胜发动夏秋攻势,当年解放国土6500平方公里。 烽火回响: 朝牌里的记忆 八十年岁月流转,今日车桥已发展为十万人口的全国重点镇。镇中心飘香的朝牌烧饼,形似古臣笏板,承载着特殊记忆——当年大捷后,百姓以此犒军庆贺。如今游客离镇,总不忘带上几块。这长方形的面点,无声诉说着一段铁血岁月:当民族危亡之际,有不屈的脊梁以血肉开辟生路,那破晓的号角,终成胜利的曙光。(王晓冲 仲昱晓 孙 军)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