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江苏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动态播报:
区领导调研推进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转化工作 一线传真|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建链”赋能“产业链” 颜复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 顾坤到盱眙调研县域经济发展及开发园区改革工作 市领导看望慰问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淮安市新淮高级中学召开庆第40个教师节暨教师表彰大会 淮安区楚韵之声尊老 敬老 爱老公益慰问演出圆满举行。 2024年淮安市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 陈忠伟刘浩开展教师节走访慰问 史志军到淮安工业园区调研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抓 锦旗背后的故事 宁淮城际铁路全线首联连续梁在淮安顺利合龙 全区召开“三化融合、淮安善治”社区治理试点工作部署会 一线传真 | 流均镇举办2024年新入学大学生和研究生欢送会 【一线传真】区应急管理局:坚持党建赋能 锻造新时代“应急先锋” 区石塘镇:建“四学”矩阵 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践行者 区领导现场推进重特大产业项目建设 情满中秋 喜迎国庆 一淮安阅读会翔宇朗诵艺术团举行诗歌朗诵会 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会议召开 领导干部任免 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聚焦“建设文化强市”——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知行大讲堂”第十期专题讲座举办 崔步银调研重点项目建设并开展巡河工作 【一线传真】朱桥镇:多举措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淬火成金 我区召开经济开发区干部大会 宣布主要领导职务调整决定 向阳社区举办“人人行动,全民控盐”健康义诊活动 宣布淮安区人武部部长任职命令大会召开 淮安区召开2024年秋季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暨校园食堂厨师技能培训会 市委社会工作部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淮安区老年大学进社区举办纳凉晚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名城淮安概览

发布时间:2024-05-24 20:59:26 来源:今日快讯

  

  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坐落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

  淮安东频黄海,南接长江,西近洪泽大湖,北连齐鲁宝地,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横贯东西。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称誉这里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后有明代诗人姚广孝,盛赞这里为“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1951年冬季,距淮安古城30公里的宋集乡农民兴修水利时,在境内青莲岗挖出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器、石器,经华东文物工作队考证,认定这里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中有人类早期居住过的房屋和许多新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和古墓葬,为江淮流域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这表明,早在6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生息了。

  随着岁月流逝,沧桑变迁,这里逐步形成了江淮文明的重要发源之地。

  淮安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先后属吴、楚等国。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设立九江郡,下辖淮阴、盱眙、东阳(今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等县,淮安西北部属淮阴县,东南部属射阳县。汉武帝时设广陵郡,后改为临淮郡,淮安为当时的射阳县县治。王莽篡位更临淮郡为淮平郡,射阳为临淮亭,淮阴县更名为嘉信,盱眙更名为武匡。淮安为临淮亭治所。东汉光武帝将临淮并入东海郡。三国时,淮安先属魏,后属晋,到了南北朝时,先后属南朝宋、齐、梁,后又属北朝东魏、北齐,后再属后周。

  东晋义熙七年(411),置山阳郡,辖山阳、东城(今淮安区复兴镇东城村)、左乡(今淮安区博里镇左乡村),而山阳郡及山阳县治所均在淮安。在南北朝时又改山阳县为寿张县,南齐又设淮安县,这是淮安之名首次出现。但到南梁时又废淮安县,更名寿张县。虽说战争频繁,走马灯一般改朝换代,但淮安一直是郡、县的治所。

  隋开皇初年设立楚州,淮阴县并入山阳县,治所仍在淮安。到了唐代,仍叫楚州,领山阳、淮阴、安宜、盐城4县,到了唐武德四年,淮阴再并入山阳。到了唐高宗时复置淮阴县,属楚州。到了宋代,沿习唐制,仍叫楚州,领5县,因处于京杭大运河之中段,朝廷在这里设立了漕运转运使。此时,淮安已为苏北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之中心。

  宋时由于金兵犯境,金兵驻涟水,而中兴名将韩世忠率兵驻楚州,与金兵对峙,后因李全起义,焚烧楚州城。直到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重修楚州城,并将楚州更名为淮安军,淮安之名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元代,改淮安军为淮安路,明代设淮安府,下辖九县两州,并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部院,统管漕务。淮安一直为淮安府、山阳县治所,清代亦然。明代又在淮安增设了钞关(税务机关)、盐运分司和盐引批验所(统管淮北盐务)。直到清光绪年间,方废漕。到了民国,因山阳与陕西省山阳县同名,1914年改山阳县为淮安县。1945年9月,淮安第一次解放,设淮安县和淮城市。1949年12月,淮安第二次解放,设淮安县。1987年撤县设淮安市(县级)。2001年2月撤市改区,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改为楚州区。2012年2月又更名为淮安区。

  综上所述,淮安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000年的建城史,自晋以后一直成为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印辙。

  举足轻重的区域重城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进中原,开凿了一条人工河,从扬州附近引长江水经高邮湖、射阳湖达淮安城北的末口,与淮河相接,以便运送兵粮,历史上称之为邗沟。后经历代王朝改道整修,成为沟通江淮的主要运河。到了隋代,隋炀帝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于大业元年(605),首开通济渠。与此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江”,就是在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基础上,拓宽深挖,从山阳(即淮安)直达长江,大业四年(608),用兵辽东,又开永济渠,至今大清河折入永定河,直抵涿郡治所蓟县(今北京),后人称北运河。大业六年(610),重新修造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至此,南北大运河告成,全长2000余公里。大运河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线。而处于大运河中段的淮安,自然成了运河线上重要的节点。淮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加之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如鱼得水,得天独厚,迅速成为苏北举足轻重的重城,与运河线上的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都市。

  淮安因水而活,因河而盛。自大运河开通以后,淮安逐步成为苏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古有“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之说。

  自大运河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运输线后,历代朝廷十分重视漕运。早在宋代即在淮安设漕运运转副使,到了明、清更设漕运总督部院,统管全国的漕运。漕督为朝廷重臣担任,位高权重,历史上范仲淹、李三才、史可法、施世伦、琦善、穆彰阿等都曾在此担任过漕官。

  明清漕运总督衙门,机构庞大,文官武校及守漕官兵达数万之众,还下辖仓储、造船厂等机构。经历代漕官不断扩修,已占地3万平方米,除各种房屋建筑外,更有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叫“总供上国”“专制中原”,可见其地位非比一般。

  由于淮安成漕运要冲,“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依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板闸地处淮安城北,距淮安、淮阴各15里左右,朝廷在此设立了“钞关”,又称“淮关”“榷关”,这是朝廷派出的税务机关。因淮安板闸所处运河之独特位置,税源十分充足,每年数以万计的来往船只,南货北上、北货南下要收税,也都要纳税,据典籍记载,最多一年可收700余万两税银,堪为维系封建王朝经济命脉之要冲。

  除了漕运总督、钞关,淮安还有朝廷设立的淮北盐务管理机构。明清时期,盐务由国家专管。明初,朝廷在扬州设两淮盐运使司,淮北分司署先驻涟水城,后因明中叶黄河夺淮入海,涟水受水患威胁,朝廷便将淮北盐运分司迁移到淮安河下。“淮北产盐地在淮北,掣盐场在山阳”。随着盐务机构迁移,淮安河下则成了淮北盐贩必经之地。于是,晋商、徽商纷纷卜居河下,“淮北商人环居萃处,天下盐利淮为大。”河下位在淮安城西北,原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因地处运河北岸,又为盐运分司所在地,大量的盐商进入,使这个小镇成了闹市名区。“东襟新城,西控板闸,南带运河,北倚河北,舟车杂还,夙称要冲,沟渠外环,波流中贯,纵横衢路,东西广约五六里,南北约二里”,小镇有22条街、91条巷、13坊,并有112处园林。又因康熙、乾隆二帝数度南巡都途经淮安,多由盐商出资恭迎。河下之繁华,令人刮目相看。明弘治年间,诗人邱浚在《过山阳县》诗中赞道:“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指河下,河下之繁华豪奢由此可见一斑。

  淮安还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许多军事将领都在此施展过韬略。秦末这里产生了一位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淮阴侯韩信,至今城中仍有多处纪念建筑。三国时魏将陈登曾驻守淮安,抵抗孙吴;邓艾也曾在此屯兵。西晋末年,大将祖逖率军在这里屯垦,作北伐中原之备。东晋初年,大都督桓温率军以图北进,名将谢玄也在这里屯兵积粮,后在淝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苻坚。五代时,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也曾驻守淮安。北宋时,范仲淹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曾治理过淮安漕务。元末农民起义,先是张士诚部下将领占领淮安,后由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春在这里打败了张士诚部,并派华元龙驻守淮安,封其为淮安侯。后人据其历史,编写了评剧《大闹淮安府》,广为流传。

  明朝中期,倭寇两次进犯淮安,企图攻城掠地,后被巡抚李遂及嘉靖状元沈坤带领淮安军民,奋力作战,两次歼敌2200多人,尸结成墩,后人叫“埋倭墩”,至今仍留迹淮安东乡。

  在淮安的军事史上,南宋时,著名将领韩世忠与其夫人梁红玉驻守楚州的故事,最为神奇。当时,金兵驻扎淮河以北(今淮城镇河北村),韩世忠与梁红玉镇守淮安,两军隔淮河相持。“驻守楚州十年,兵仅三万,而金兵不敢犯”,梁红玉是淮安北辰坊人,金兵犯境时随父母流落京口(今镇江),后与韩世忠结为夫妇,随夫屡建奇功,先后被朝廷封为安国夫人、杨国夫人,特别是在长江金山黄天荡一战,梁夫人亲执鼓槌,指挥三军,大败金兀术而名扬青史。

  作为大运河之要冲,这里又成了造船业的中心。在两淮之间,曾有80多家船厂,更有朝廷在这里设立了清江造船厂,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为当时之最。河下古镇许多街巷名都与造船业有关,如铁钉巷、打铜巷、绳巷、竹巷等。

  在当时淮安府辖下的清江浦镇,清朝廷又在这里设河道总督衙门,统管全国治水工程。淮安府有漕督、河督,可见淮安之地位非比寻常。

  古有“铁打的淮城”之说。说的是淮安城坚不可摧,固若金汤。东晋义熙七年构筑城池,到了元末,史文炳驻守淮安,在旧城以北又筑了一座新城。到了嘉靖三十九年,漕运都御使史章焕奏准建造,由“旧城东北隅接新城东南隅”,又建一城,古称联城,于是淮安城则有了三城相联的格局,因三城状似一只船,人又称其是“船城”。这种三城相联的格局在我国建城史上应为独此一处,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由于这里是淮安府治、山阳县治所在地,又有漕署、淮关、盐运分司均设于此,加之蔚为壮观的三联城,北有河下、板闸相连,致这里人口众多,“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史书记载“淮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可见淮安城当时之繁盛,诗人称为“壮丽东南第一州”当之无愧。

  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

  淮安作为苏北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

  1986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命名淮安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致这里孕育了许多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留下闪光印辙的文豪俊彦。

  西汉时期的枚乘,以《七发》一文,开创了新文体“汉赋”;其子枚皋,才思敏捷,“倚马成文”。汉末政治军事家臧旻、臧洪父子,为枚乘、枚皋父子之后彪炳长天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汉书》称臧旻富有学识,胸怀大志,“有干事才”;其子臧洪,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闻名于世,15岁即荫袭父功,两人的功德均载入史册。晚唐诗人赵嘏,诗曰“家住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陂连”,与枚皋同为河下人。“抛砖引玉”这个成语,就源于赵嘏。说的是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来苏州,便在灵岩山上写了两句诗,赵嘏来后,果然在其诗后续写了两句,后人说常建此举为“抛砖引玉”,赵嘏“为诗瞻美,多兴味”,全唐诗中收录其诗作260首。

  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少为道士,后登博学鸿辞科,授校书郎”。大历初,吉中孚还俗,以道从儒,成为宰相元载府上的嘉宾。《全唐诗》虽只收其一首诗,但其文名甚大。

  北宋平民天文历法家卫朴,虽为盲人,但精通历法,为《奉天历》的主修者。

  南宋画坛奇士龚开,诗、书、画、文俱佳,其画《宋江三十六赞》,为后来施耐庵作《水浒传》之先。

  宋代文人画师廉布,自号“射泽老农”,与陆游、王明清交游甚密,曾任武学博士,后被宰相张邦昌看重,并将女儿许配与他。

  明代淮安又产生了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就是神魔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吴承恩自号“射阳居士”,屡试不第,但才情远播,晚年方授浙江长兴县丞,后又补“荆府纪善”,后辞官回乡,悉心创作《西游记》,而成为一名垂青史的文学巨匠。

  与吴承恩同时代,并后来与吴承恩结为儿女亲家的沈坤,为淮安第一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一生最大的闪光点是在家乡抗倭。他组织乡民,与官兵一起抗击倭寇,人称“状元兵”。至今河下仍有纪念其功德的状元楼。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为元末明初吴兴人,元代时中过进士,因战乱流落淮安,闭门著书,《水浒传》是其中一部,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其徒弟,此书应为师徒二人合作完成。施耐庵长期客居淮安,死后亦葬在淮安,后被其子孙迁葬兴化施家桥。

  朴学大师阎若璩,祖籍山西太原,因其祖来淮安经营盐业,迁居淮安河下,阎若璩则出生于此。阎若璩“长于考据,最为精核”。69岁奉诏进京,死于京城。清雍正帝亲自为其做祭文挽诗,恩礼备至。后其子遵嘱将他棺柩运回淮安,葬在淮安。

  清代“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自号“苇间居士”,以泼墨芦雁闻名画坛,人称“边芦雁”。

  大医吴瑭,字鞠通,淮安河下人。为山阳医派杰出代表,为我国清代四大名医之一。由其编著的《温病条辨》与伤寒学双峰并峙。后应诏进京,参与检校《四库全书》医典,死于北京,葬于北京大兴。

  汪廷珍为清乾隆年间榜眼,曾先后任安徽、浙江学政,礼部侍郎、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并为道光皇帝之师。死后,宣宗优诏悼恤,赠太子太师,谥曰文端。

  清礼部尚书李宗昉,为嘉庆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著书颇丰,闻名乡里。

  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为武秀才出身,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后协助林则徐禁烟。在英军入侵时,率领将士血战虎门,壮烈殉国,谥忠节,死后归葬淮安,乡人建祠堂,以慰忠魂。生前著有《筹海初集》4卷,流传后世。

  在淮安历史上还有一位女才子,即淮安河下才女邱心如,所作弹词《笔生花》,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清乾隆年间刑部侍郎阮葵生,乾隆十七年中举人,历任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等职。以其著作《茶余客话》闻名于世。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家本丹徒,后长期客居淮安,死后归葬淮安,是清代一位奇才,人称之为“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水利专家、金石学家、慈善家”。一人得如此多头衔,实属罕见。

  与刘鹗同时代并为儿女亲家的还有淮安人国学大师罗振玉。他是我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的开山鼻祖,“开甲骨文识字之始”,著作达130多种,刊印书籍400种以上。

  伟大的民主战士和社会教育学家李公朴,出生淮安。13岁时才离淮赴镇江当学徒,在日寇侵华,国家危亡之时,加入上海各界救国会,并当选负责人之一,为抗日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后加入民盟,呼吁和平民主。于1942年12月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除了历史先贤外,还产生了许多光耀中华的民族英雄、社会贤达。如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抗日民族英雄左宝贵,辛亥革命志士周实、阮式、江来甫、颜承烈,银行家谈荔生、周作民等等。

  到了当代,淮安也是名人辈出。当代语言学家、著名学者,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著名表演艺术家石维坚,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著名学者季镇淮,散文大家袁鹰,国家女篮主教练孙凤武,围棋九段棋手邵震中等等,这里不一一详述。

  最使淮安人为之骄傲的,就是一代伟人、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淮安城内驸马巷,并在这里度过了12个春秋。他自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共和国的创始人。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永垂青史,他高尚的情操美德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万世敬仰。

  淮安历史上一直是崇文尚教之城。早在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就在这里建立儒学。至清光绪时,境内有各类书院112所。在漕运总督部院旧址上还创办过江北陆军学堂,辛亥革命后,淮安府学堂更名江苏省立第九中学,许多国内著名的革命家、学者都曾在省九中读过书。

  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淮安人会试不乏魁首,且三鼎甲齐全,仅山阳一县就出过状元2名(其中一名武状元),榜眼4名,探花1名,进士210名。仅河下古镇就出过进士67名,其中还有一门四进士、六进士。文人潜心著述,清代淮安人吴山夫曾将唐代以来淮安文人所写的诗作摘录成册,编著《山阳耆旧诗》,共5大册,收诗数千首。据不完全统计,古代淮安人共出版过各类著作373部,计733卷。

  淮安文人、学者、商贾还热心于园亭建设,清初时园亭山庄星罗棋布,仅河下小镇就有园亭112处。

  淮安还是名闻九州的淮扬菜之乡。美食总是与地域特征及其因地域特征而产生的历史人文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淮安位于淮河下游,气候湿润、温和,物产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智慧的古人依水卜居于此,享受着上苍对于勤劳者的赐予,孕育非凡且灵性的河畔儿女,并形成了江淮地区最灿烂的区域饮食文化。淮扬菜原叫“淮菜”,为古代四大菜系之一,后因扬州菜肴与淮安同为一类,故称淮扬菜。历史上人称“会说淮安话,能把厨刀挎”,则是对这一地区美食文化的最佳诠释。淮安诞生的名菜名点,如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淮安蒲菜、淮白鱼、朱桥甲鱼、博里羊肉以及可做108样的长鱼(鳝鱼)席和曾获巴拿马国际金奖的淮安茶馓等,都是名扬海内外的名菜名点。

  淮安还有悠久的酿酒历史。《本草纲目》中记载淮安有绿豆酒,到了明代,淮曲被列为全国十大名酒之一。此外,淮安的造鼓业、纺织业、编织业和铜器制造业都十分发达,闻名海内外,并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以运河文化、江淮文化为主的文化元素得以不断传承和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得到充分保护,也在不断发扬光大。博里农民画,闻名世界,博里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绘画之乡;南闸民歌,以淮安南乡白马湖区域独特的带有原生态色彩的秧歌为基调,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淮安的书画创作历史上有基础,当代更焕发新芽,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就有13人,淮安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淮安的仇桥杂技,远近闻名,曾有“北有吴桥,南有仇桥”之誉,一个乡一度有过37支杂技队,目前活跃于大江南北。淮安自古曲家辈出,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曲家孙毓卿,将乾隆首次南巡时,地方士绅奉献的音乐(昆曲宫廷乐)加上地方的唱词及打击乐创制为雅俗共赏的“十番锣鼓”(又称武昆),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为古城文化增添了又一精彩,目前已流传200余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悠远的历史渊源,灿烂的历代文明,又给淮安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名胜古迹。始建于唐代的文通宝塔、宋代的镇淮楼、明代的韩侯祠、胯下桥、漂母祠、钓鱼台、梁红玉祠、金代的金天德古钟以及保存尚好的淮安府衙、漕运部院遗址等等。目前,仅淮安一区就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9处,市级63处。淮安博物馆馆藏物达四万多件,这在县一级的历史遗存中也是不多的。

  淮安古城,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闪烁着璀璨的江淮流域文明,在人类通向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淮安人用精力、心血、智慧,为人类创造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文星泰斗,光耀中华;诗文歌赋,汗牛充栋;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书院学堂,遍及城市。淮安,不愧为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孕育神奇的红色之城

  淮安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市,自辛亥革命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淮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相当的地位,并孕育了许多红色传奇。

  辛亥革命,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下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在这场革命中,淮安人周实、阮式作为南社成员,回乡组织学生军响应,两淮为苏北最早光复的城市,但2人不幸为假意拥护光复、时任山阳知县的姚荣泽杀害,用一腔热血践行了爱乡爱国的誓言。二烈士牺牲后,孙中山亲撰挽联祭之,并下令追认其为烈士,乡人为二人建祠以示纪念。

  1927年春,蒋介石背叛革命,残杀共产党人,淮安北乡横沟的年轻共产党员陈治平,回乡开展革命斗争活动,成立了中共淮安特别支部,这是淮安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在这年冬天,陈治平组织领导了钦工镇万人武装示威大会,公布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宣传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政纲,如一声春雷,唤起了淮安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激情。

  1927年12月底,在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何孟雄主持下,成立了中共淮安县委。1928年2月,在陈治平领导下,发动了著名的横沟暴动。这是共产党领导的苏北人民第一次夺取革命政权的壮举,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遥相呼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年后,在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挺进苏北后,这里迅速成了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淮安还产生了一个后来被称为中国少年抗战史上一面旗帜的少年抗日团体—新安旅行团。

  新安旅行团由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新安小学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淮安创办的一所小学。1930年2月,陶行知派其学生汪达之担任新安小学校长。1935年12月10日,在中华民族遭日寇侵略,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汪达之带领14名新安学生组成了新安旅行团,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号召,走向全国,宣传抗日救国,历时17年,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市、区,行程5万余里,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赞扬,在中国青少年抗战史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1941年春天,抗日战争到了敌我相持阶段,新四军三师在黄克诚师长率领下,挺进苏北,其八旅二十四团集结于淮安东北乡苏嘴一带,一营二连开赴苏嘴西茭陵,负责师前哨和掩护地方机关的双重任务。

  3月30日,二连连长晋志云率部进驻茭陵大胡庄。深夜时分,盘踞涟水城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21师团,得到情报,集合600余日伪军,直扑大胡庄。

  3月31日凌晨4时许,驻大胡庄新四军守军得知敌军偷袭的情报后,连长晋志云迅速组织抵抗。随二连行动的一营副营长巩殿坤同时组织战士进入阵地,奋起抗击。

  虽然敌众我寡,二连战士坚守阵地,浴血奋战。子弹打光了,插上刺刀与敌肉搏,连长晋志云腹部中了数弹,最后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中午时分,二连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副营长巩殿坤用最后一颗子弹击毙一日军军官,最后也壮烈牺牲。

  二连在这场战斗中,除一排二班战士刘本成因负伤昏迷而被压在牺牲的战友尸体下侥幸生还外,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等83名战士均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这次悲壮的战斗,当地人民为烈士树立了一座纪念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副司令、当年新四军三师八旅政委吴信泉将军为这座血染的丰碑题写了碑文。大胡庄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83位烈士的壮举也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1944年3月,新四军一师在师长粟裕、副师长叶飞指挥下,采取长途奔袭、围点打援战术,在淮安车桥境内严惩日伪军的一次著名战役。

  车桥地处淮安东乡,为淮安、阜宁、宝应3县交界处,是淮阜地区的重镇之一,也是日寇两个师团的结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为了粉碎日寇的“扩展清乡”“强化屯垦”的计划,扩大抗日根据地,由粟裕同志精心策划,叶飞同志直接指挥,于1944年3月5日凌晨,发动了车桥战役。

  这次战役共歼敌465人,生俘日军三本一三小队长以下24人,歼灭伪军483人,攻克了车桥据点,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日形势的根本转变,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这次战役中,我们仅牺牲了53名战士,其中包括日本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的宣传委员松野觉。

  车桥战役是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13人,以运动战的形式,正面打击日军的一次彪炳史册的战役,这段中日抗战史上的传奇,将永载史册,光耀中华。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了巩固根据地,扩大解放区,指导华中地区(江苏、安徽、江南58个县以及上海、浙江、福建等地下党组织)工作,中央决定在淮安成立中共华中分局。

  华中分局设在当时的江苏省立九中校园内,于194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书记为邓子恢,常委有张鼎丞、谭震林、曾山、粟裕、刘晓6人,分局委员还有陈丕显、管文蔚、张爱萍、吴芝圃、刘瑞龙、肖望东、方毅、黄岩、赵江川、周骏鸣、吴仲超、钟期光、李一氓、李坚真(女)、章蕴(女)等同志。组织部长曾山,宣传部长李一氓,民运部长刘瑞龙,张鼎丞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张爱萍为副司令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

  华中分局在淮安的一年时间内,领导华中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分局在淮安石塘乡鹅钱乡进行的土改试点,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也是华中分局在淮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杰作。

  华中分局在淮安的这段历史,已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光彩。

  淮安作为老解放区,陈毅、粟裕、黄克诚、张爱萍、曾山、李一氓等许多老一代革命家都在这片热土上战斗、工作、生活过,他们的子女不少都在淮安城内读过书,而现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同志则出生于淮安。

  淮安曾经历了两次解放,一是1945年9月抗战胜利以后,后因我军战略转移,淮安城一度被国民党占据,1949年12月,淮安获第二次解放。从此,这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焕发了青春。

  淮安,古时为淮、泗之会,漕河之中,七省咽喉,三城并雄。右襟洪泽,左带溟濛;南贯江、浙以济苏、杭,北涉河、海而达京、通;挽五水而共舞,偕百城以竞荣。方舟四达,远载《禹贡》,堪称运河之都。

  今日之淮安,在改革开放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古城活力四射,运河更换新颜。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淮安建成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战略指导下,淮安市委又提出“东扩南连,三城融合”的策略。作为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核心淮安区,淮安在保护古城的同时,十分重视新区建设。区委提出“西连东扩,北接南进”的城市建设方略,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数百幢高楼平地而起,大马路、大广场、大游园、大交通格局基本呈现,新长铁路、京沪高速、徐盐高速穿城而过,淮安机场近在咫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商贸繁荣,游客如织。一座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古运河畔。  作者:金志庚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刘健,手机15951267999 苏ICP备2024101405号-1

运营机构:淮安区焦点传媒工作室,法人代表: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