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兵:镇海村名源于镇海金神庙
淮安是一座因水而生、又因水而兴的城市,自古以来水祸频繁。人们为镇压水患、祈福风调雨顺,主要以建造塔楼、寺桥、神牛、神兽等用来镇水。在淮安最典型的镇水建筑莫过于城中心雄踞的镇淮楼,可是在淮安,给一个村庄起个名字用来镇水的,在全国就少见了,何况还是喻意镇压来自大海上的各种风险,或许这也是淮安治水历史上独特的镇水文化之一。明隆庆五年(1571),黄河泛滥致漕河(运河)梗阻,漕舟二千余艘满载漕粮皆阻邳州。为解决漕粮运京,降低运输成本,时漕运总督王宗沐在淮筹备试行漕粮海运工作。柳淮关厢(今下关),位于末口,东濒黄海,西临运河、北依淮(黄)河,乃淮东一大镇市。世人谓之“漕运津梁”、仅限漕船官船盘坝通行的东坝(仁字坝、义字坝)雄踞在其境内。时淮安承载着国家经济命脉是沿海重镇,柳淮关厢又是淮安城的海防前线。漕运总督王宗沐勘察审定漕粮海运淮安段线路,就是漕船从柳淮关厢海口段淮河出发入海,是一条最短最经济最安全的航线。为确保海运成功,摆在王宗沐面前有两个严重威胁,一是来自海上的惊涛骇浪威胁,二是来自海上的倭寇骚扰侵略。为镇住东海上的风浪与镇压来自东瀛的倭寇,王宗沐“海运七事”中“崇祀典”基础工作就是敕建一批保佑海运平安的大型建筑,按照阴阳八卦与五行相生相克学说,选址在柳淮关厢海口筑镇海金神庙(妈祖庙)、中市口筑镇海中枢牌坊、东乡筑望海楼。当年就建成的镇海金神庙气势恢宏,时乃淮安府境内规模最大的寺庙。因镇海金神庙香火旺盛信众如云,周边人口集聚,庙东边自然形成了一个村庄雏形,因该庄距海仅几十华里,是倭寇侵犯柳淮关厢第一站。柳淮关厢遂将此庄取名镇海,表示着下关人当时为征服海险、镇压倭寇强烈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这也是千百年来,下关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敢与天争、抵御外侵”的一种大无畏精神表现。随着朝代的更迭,新中国成立之前,镇海庄曾经一度被称为眼光庙庄、眼光庙村。建国后,镇海庄名一度被改名为团结农业社、团结大队。1983年,城郊乡人民政府将“团结大队”恢复原名为镇海村民委员会。历经五百年沧海桑田,此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那么?镇海庄为什么又称作“眼光庙”呢?原来,不知在明清那个朝代,镇海庄内建有一座大型的祠堂——眼光庙,大殿里供奉着“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俗称道教女神眼光娘娘,据传她“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一位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后镇海金神庙因海运停运朝廷废弃,眼光庙却声名鹊起,这也是一度镇海庄亦将眼光庙作为庄(村)名的由来。直至今天,你问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镇海人是哪里的?他会回答你“眼光庙的”,上了年纪的淮人皆知是镇海(团结)的。关于镇海庄(村)名为什么在建国后又被称为“团结”呢?不说大家都知道,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留下的一个符号罢了。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