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县交界洋桥口
洋桥口地处淮(安)、阜(宁)、涟(水)三县区交界,苏北灌溉总渠穿境而过,两条省道在此交汇,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洋桥口的热闹繁华。 洋桥口是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的集镇,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霓虹闪烁,景象怡然。逢集时更是车来车往,人头攒动,宽阔的街面上摆满了各式摊位,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各种吆喝声,嘈杂声好像在向人们叙述着洋桥口前世今生的由来。 1951年5月15日,毛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决定在苏北地区开挖一条集排涝、灌溉、航运、蓄水发电于一体的灌溉总渠。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苏北灌溉总渠于1951年10月动工开挖。经过苏北5个专区10个县119万民工,历时80个晴天的辛苦奋战,于1952年5月顺利竣工。苏北灌溉总渠的建成让肆虐了几百年的“水患变成了水利”。这一历史性的决策让淮河下游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也孕育出了一个新兴集镇——洋桥口。 洋桥口当时叫小李庄。灌溉总渠挑成功后将小李庄一分为二,庄上绝大多数人家居住在灌溉总渠南边,而耕种的农田基本上都在灌溉总渠以北。当时的小李庄属苏嘴区管辖。原苏嘴区政府驻地也在灌溉总渠南边的南季七组。苏嘴区管辖着30几个村庄,除秦庄、张庄、三人李、大季庄、小李庄、韩庄、管庄在渠南外,其余20多个村庄都在渠北。俗话说,隔河千里远。虽说灌溉总渠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欢欣,但也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等带来了诸多不便。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穷二白的家底哪来的技术和钱造桥。1953年恰逢苏联对中国实施援助,小李庄很幸运地被列入到灌溉总渠沿线仅有的几座桥梁建设计划当中。很快,大鼻子、蓝眼睛的苏联桥梁专家来到这里进行勘察选址造桥。苏联人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在灌溉总渠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灌溉总渠的北边还有一条引河,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引河上没建混凝土桥,后来用木头搭建了一座木桥。桥建好了,解决了渠南渠北交通问题,也方便了耕种,两岸群众欢呼雀跃。同时也引来了十乡八庄的庄邻前来观看。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行,在肚皮都填不饱的那个年代,能看到此情此景煞是羡慕了外乡人。 桥建好后,苏嘴区办公场所也搬迁到了渠北。进入人民公社化,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小李庄、管庄、韩庄合并为一个大队,为了对苏联的援建表示感谢和纪念,三庄合并后用“洋桥大队”这一名字。”洋桥”寓意是苏联洋人造的桥。张庄大队合并了三人李庄,后和洋桥大队、张庄大队、秦庄大队同时划归阜宁县古河公社管辖,南季大队划归复兴公社管辖。苏嘴公社结束渠南片管辖范围。洋桥由于交通便利,又处于三县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段,劳作之余人们会做些手工产品和家里自留地长的农副产品到这里来卖,洋桥的集市从而也慢慢形成。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又投入资金修建了公路。渠北修建了一条306(现为234省道)军用公路,渠南修建了一条淮盐(现为328省道)公路。由于苏联人只是在总渠上建了一座桥,引河上的木桥不好通车。于是,1966年又在洋桥的上游西边2公里左右处建了座“胜利大桥”。大桥的通车也为洋桥的繁盛带来了契机。后来人们称苏联人造的桥为东洋桥,后建的胜利大桥为西洋桥。东洋桥引河上的木桥于上世纪70年代遭到人为破坏,为了考虑周围群众的安全政府拆除了木桥。胜利大桥建好的当时,西洋桥是荒无人烟。直到分田到户,当地的一些居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陆续在桥头两边搭建茅草棚做起小生意。上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东、西洋桥进入了最繁华时期。阜宁和淮安的供销系统分别在各自地盘上建了座百货大楼。每到逢集时,连绵几公里的街上都是人,桥上也满是赶街上集的人,车来车往,人头攒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到盐城考察途经洋桥时,看到如此盛况感叹“洋桥是苏北的小香港”。许世友的感叹也为洋桥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挖入海水道时,胜利大桥因年代久远,承载不了现代交通压力,拆除后在原地重建了一座新的大桥。苏联人援建的东洋桥因影响日渐繁忙的航道安全,挖入海道期间被爆破拆除。东、西洋桥只剩下了一座桥。西洋桥作为淮安的东大门,地方政府抢抓机遇谋发展,于1990年对西洋桥的集镇进行了重新规划开发,兴建了洋桥大市场,并鼓励能人志士到洋桥口投资创业。西洋桥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早已旧貌换新颜,40米街道两旁花团锦簇,店铺林立,洋桥人的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后来人们习惯的改称西洋桥为“洋桥口”,当地政府并在街头建了一个“洋桥口”牌楼。(季学军)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