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江苏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动态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

怀念刘元达同志丨李斌(东台)

发布时间:2025-07-09 20:22:48 来源:今日快讯

  退出外宣前线后,时间成了最充裕的馈赠。琢磨许久,决定从新闻写作的 “快车道” 转入回忆录散记的 “慢车道”,以笔回溯来路。而引领我叩开新闻之门的三位引路人 ——吴耕野局长、彭年书记、刘元达台长,是回忆里绕不开的坐标。初识政府办副主任兼信访局长吴耕野(彼时为政府办秘书),再遇市三院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兼副院长彭年(原曹䥕公社党委秘书),经由两位前辈引荐,才得以结识县广播站编播组组长(后任编辑部主任)刘元达先生,并与入职不久的记者编辑施卫华、杨毅渐渐熟稔。

  

  初识:红楼里的暖意

  1985 年元月,我从富东公社医院调至市三院(原精神病院)。五一期间,医院第二病区落成开业,彭书记派我前往县广播站邀请记者采访。编辑部设在广播站进门东侧的三层红砖楼底层,三间屋子打通后敞亮通透,七八张办公桌排成两列,刘主任就坐在右排最里侧的桌前。那时的我紧张得如 “十五个吊桶打水 —— 七上八下”,硬着头皮说明来意,却见他立刻笑眼相迎:“我和彭秘书是老交情了,他调去医院当书记,我们肯定全力支持!” 这话像六月骄阳,瞬间驱散了我心底的惶惑,让我隐隐觉得,有这位长者关照,新闻之路或许能走得更稳。

  笔耕:百字里的淬炼

  80 年代的东台,尚无东台日报,电视台只转播,无自办节目。全县消息全赖广播传播,家家户户的广播喇叭与村组户外大喇叭,让新闻如长翅之鸟,飞遍城乡每个角落。刘主任主导的广播节目堪称 “信息枢纽”:每日必播《东台快讯》《本县新闻和报纸摘要》《经济信息与街头乡村见闻》,每周轮播《学习与改革》《东台生活》,以及《周末信箱》《党的生活》《大众科学》等。其中,施卫华、杨毅负责的《东台快讯》最具时效性,刘主任编播的《学习与改革》彰显思想深度,施卫华自导自播的《周末信箱》则灵动鲜活。

  对接施记者后,我开始为每晚 7 点的《东台快讯》写稿。这百字新闻看似简短,却藏着新闻写作的核心要义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与结果,后来才知这就是 “5 W” 原则。起初投稿屡屡石沉大海,眼看老同学朱建国篇篇中稿,自己虽经书记牵线,稿件却因错过时效频频 “哑火”,满心都是失落。直到某天,施记者采用了我写的医院防流感报道,还郑重署名 “某某医院李斌报道”,那一刻的激动堪比中彩,仿佛黑暗中照进一束光,让我看到了希望。

  为挖掘更多素材,我将目光投向医院附近的公社。每晚收听公社广播里的活动预告,次日便赶去采写,再打电话或亲自送稿至编辑部,趁机向施卫华、杨毅两兄弟请教。渐渐摸透百字新闻的门道后,我开始尝试撰写千字消息。其间,通过刘主任的《学习与改革》节目把握舆论导向,求助东台公社以新闻、杂文成名的殷国安老师学习标题制作与结构整合,还常听殷国安、姜正高、戴石坚等老师的改革杂谈,提升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认知。不久后,我的新闻、通讯、人物专访等各类稿件上稿率飙升至 70% 以上,经耕野同志推荐,刘主任亲自批准我成为 “本站通讯员”,那本酱红色的通讯员证,是我踏入新闻大门的 “通行证”。

  风波:风雨中的庇护

  正当写作渐入佳境,一场危机却骤然而至。省台每天中午的社会新闻节目火爆之后,县站跟风开设 “街头乡村见闻”。一次值夜班后的上午回家途中,我听闻某村有一户人家的三儿媳因丈夫赌博轻生,未经核实便凭群众传言写了篇社会新闻,经公社苏秘书盖章后投稿,栏目编辑以公章作为核稿依据,编播了此一社会新闻。

  不料死者家属以 “失实报道” 为由,上访追究我的责任,一直告到省里。县里当然要彻查此事。当时,刘主任恰好在外学习,副站长负责处理,安排栏目编辑朱老师与发通讯员证的房老师下乡调查,当初提供消息的人为避免麻烦没有一个愿意承认,“失实报道” 的帽子就此扣下。我陷入恐慌,整日提心吊胆,一度停笔不敢写稿。

  就在站里研究要处理我时,刘主任学习归来。他了解情况后表示:“我们办广播全靠通讯员支持,哪能遇点事就随便处置人?谁会闲着去编造假新闻?” 他坚持先见上访人再做决定。当死者家属带着律师上门理论时,刘主任不慌不忙反问:“第一,你妻子轻生是不是事实?第二,若不是你赌博成瘾,她何至走绝路?总不能说她有精神问题吧?请你解释清这两点,李斌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一定会客观公正地严肃处理!” 一番话有理有据,对方哑口无言,灰溜溜离去后再未闹事。事后刘主任也找我谈话,要求我工作要更加严谨细致,让我受益匪浅。

  

  暖流:灯塔般的指引

  风波后,我许久未投稿,刘主任又特意捎信鼓励:“别气馁,多写、写好。” 为安抚我,他还借调我去编辑部帮忙一周,负责接听来稿、协理《东台快讯》。那七天里,他用亲切的东台方言唤我 “小伙(小霍)”“乖乖肉”,字里行间满是暖意,让我冰封的心渐渐回暖。刘主任不仅是领我入门的恩师,更是危难时为像我这样热爱新闻报道的年轻人遮风挡雨的靠山。

  上世纪80年代,获得“本站通讯员”这个称呼还是很自豪的。在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人因这个称呼而受到鼓励,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培养,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是单位中层干部,有的是单位一把手,还有的走上县(市)领导岗位,甚至走到省级领导岗位。我还记得,1989年复刊的《东台报》,从总编到记者,七成以上都是广播站通讯员。

  20年前,一次偶然看到一只待售的手机卡号中有2232几个数字,我就立即买下了并延用至今(XXX2232XXXX),原因是当年施、杨二位编辑值守的《东台快讯》的联系电话号码就是2232。

  人才:匠心般的培养

  刘主任对我们通讯员关爱的同时,对新入职的年轻记者却是严格要求,给予压力、动力和机遇。记得有一次我和木易记者一起去采访东台工艺品厂出口创汇工作经验时,木易记者几易其稿,在刘主任这边都未能通过,当着我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木易流着泪拉着我再去工艺厂补充采访,后来刘主任亲自修改确定以《走向亚太、飞向世界》为题,编发了这篇优美通讯,在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绘声绘色的深情播送下,占满了《东台生活》15分钟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为了和解社会矛盾、端正行业风气,刘主任又施压施卫华同志开动脑筋,创意策划了一档《周末信箱》,这个周末信箱,在当时东台没报纸、没电视新闻的当口,按大同小比的意思,俨然就是一个东台版《焦点访谈》,负责策划每周一档周末信箱节目的施记者和有关乡镇通讯员紧密配合,深入基层采访、甚至深入矛盾焦点人群开展暗访,吃尽了辛苦,冒尽了风险,也在辛苦和风雨中获得成长和锤炼。

  善用年轻人显示了刘主任的宽广胸怀。他悉心培养和举荐新一代广电人。我所熟悉的杨毅、施卫华两位领导就是在刘主任的悉心指导和栽培下不断成长成才的,他们有水平有能力又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先后从编辑部或新闻中心主任、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台长的位子上提拔到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旅新局领导岗位。

  如今回望,我这一生之所以能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新闻作品,退休前两年还在《东台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38 篇重点新闻,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刘主任的指引和护卫。四十年光阴流转,对他的感念却愈发深沉。他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又像一把伞,为我挡住人生风雨。每当想起他,便在风雨中生出踏实的勇气,得以继续昂首向前。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盼更多文友讲述与刘元达主任(后任台长)在新闻路上的往事,让那些温暖的记忆在文字中永生并引领更多新一代新闻人。

  作者简介

  李斌,东台人,1965年生,大专文化,新闻从业30多年。曾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作品,临近退休的前两年在《东台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重点新闻38篇。兼任中国企业报刊联盟值班总编,著有《新闻营销九法》获版权认证。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刘健,手机15951267999 苏ICP备2024101405号-1

运营机构:淮安区焦点传媒工作室,法人代表: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