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今年三伏天不一般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来了 今年三伏天 7月20日入伏 8月18日出伏 共计30天 这将打破近十年 “40天长三伏”的惯例 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的具体日期: 初伏:2025年7月20日至7月29日 中伏:2025年7月30日至8月8日 末伏:2025年8月9日至8月18日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三伏天被称为 “最难熬的日子” 但也是养生的好时节 三伏天是 身体排出寒气的好机会! 中医十分重视伏天养生。传统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之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酷暑的时期,自然界阳气最旺,而人体的阳气也达到最高。此时正是冬病夏治祛除身体寒气的好季节。 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正好相反,伏天最要提防的反而应该是“寒”。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人们在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等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三伏天养生 做好“8个一” ①一个温度——26℃ 夏季吹空调,较适宜的温度为26℃以上,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最好不超过8℃。 ②一次步行——出汗 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去,进行走路的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 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③一杯热茶——补钾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 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例如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④一碗豆汤——三豆汤 常有说法,“夏季吃豆胜过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⑤一个午觉——补精气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⑥一杯温水——小口喝 水别等渴了再喝,经常小口小口喝杯温开水。建议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1200ml。 ⑦一份葱蒜——“杀菌” 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此时,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主要是指葱蒜类,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 ⑧一次泡脚——保健 俗话说: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 泡足是一种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热水洗脚,能安神养心,健脾和胃,减轻苦夏的症状。 三伏天养生千万别做这些事! ①切忌:不开窗通风 三伏天不少人怕热,全天闭窗室内吹空调。 但是,不能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经常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②切忌:冷风对着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③切忌:大口急喝水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千万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④切忌:冷饮不离手 冰淇淋、冷饮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出现黏膜水肿和糜烂。 ⑤切忌:爱冲凉水澡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 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⑥切忌:光脚踩地板 夏天炎热,孩子喜欢在家里光着脚跑来跑去,虽然图了一时的清凉,但是长期光脚丫也会损害到宝宝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容易着凉。 如果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光脚丫,容易导致宝宝的足部受凉,而足部是与脾胃相通的,容易把“凉”带到脾胃,让宝宝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 ⑦切忌:爱穿露脐装 穿露脐装、吊带装出入有空调的场所时,室内外温差较大,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和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疾患。 尤其是露脐装,中医认为,肚脐又称神阙穴,露脐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 ⑧切忌:情绪太激动 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伤身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时报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