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手作家牵手一勺‖李斌
七月的风裹着夏蝉的聒噪,却在东台与舟曲之间,吹开了一段被文字牵引的缘分。 当我在微信里看到那个陌生的女士头像时,压根没料到,这轻轻一点 “接受”,竟让《黄海一勺》这个草根文学平台,触碰到了一位国手作家的温度。 “老师,傍晚加您后手机没电了……” 晚九点的对话框里,甘肃省一位走出机关帮扶村外来村干包红霞的回复带着歉意。彼时我正扒拉着晚饭,随口抛出橄榄枝:“欢迎加盟黄海一勺!”—— 毕竟,哪个文学平台会拒绝一个自称 “帮扶干部兼文学爱好者” 的投稿者?直到她发来《扬子江文萃》的链接,直到 “包红霞,中国作协会员”“黄河文学奖得主” 这些字眼像惊雷般砸在屏幕上,我才惊得差点打翻饭碗。 我惊呼:哎呀!包老师,不带这么玩,你是文学专家,哪能是草根平台的作者? 据我所知,《扬子江文萃》的用稿率低到千分之一,本土作家能登上那方园地的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而这位 “爱好者”,早已捧着《走进甘南》《悲情舟曲》等著作,用文字刻下了甘南大地的肌理。我盯着手机屏幕直乐:合着我这是拿扫帚想给泰山描眉,用土话讲就是 “口大口小—— 不知分寸”! 原以为会迎来一场文学界的 “降维打击”,她却像捧出一把带着露水的野花,聊起了帮扶村里的泥浆水、打光棍的汉子和堆成小山的垃圾。“驻村十年,跑了四个村,解决不了大问题,就做个听故事的人。” 她的语气平淡,却让我想起她文章里那个细节 —— 给失去女儿的大娘送牛肉面时,大娘流着泪说 “你像我闺女”,而她只是轻轻用额头抵住老人的额头。 在坪定村,她是给瘫痪妇女揉手指、发动捐款的 “包妹妹”;在木头岭,她是答应藏族阿妈 “我来哭您” 的暖心人。那些被她写进《额头相抵》的故事,原来全是从泥土里拔出来的真事儿 —— 给病中的老两口送热饭时,围裙上还沾着村委会的锅灰;听阿妈讲哑巴女儿的往事时,手里还攥着维护气象站的工具包。她的笔尖既能蘸着墨水写散文,也能沾着泥点记民情,这哪是 “作家” 与 “干部” 的双重身份?分明是文字与土地嫁接出的生命之树。 小勺舀起的不只是文字。聊到深夜零点,我翻出她的访谈录,读到那句 “就算不能解决困难,也要让他们觉得被尊重” 时,眼眶突然就热了。这不就是《黄海一勺》最想舀起的东西吗?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沉在生活河床下的人情暖意。 我赶紧给她发消息,哪还顾得上 “庙小” 的顾虑:“包老师,您来当咱们的远程执行主编吧!”—— 这话不是客套。当她用额头抵住大娘的瞬间,当她握着瘫痪妇女的手说 “好好活着” 时,她早已用行动诠释了文学最本真的模样:不是云端的俯瞰,而是跪在泥土里的倾听。 如今,《黄海一勺》的后台多了些特别的来稿:有帮扶干部记录的村头琐事,有农民写的农耕诗行。而包红霞发来的第一篇稿子会是怎样的一篇文章?我们除了期待还是期待。我相信,当国手作家的笔尖与草根散文随笔平台的 “小勺” 碰撞时,溅起的全是人间烟火的光。 【作者简介】 从事新闻工作36年,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等重量级平媒上过稿,临近退休的前几年在本土《东台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新闻38次。退休后转入大众文创新赛道,花20天打造《晏溪文萃》公众号品牌,以其最愉速度成功获取腾讯平台植入广告资格。 现为《黄海一勺》文化乐园主编。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