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讯——江苏综合信息门户网站

动态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枢纽经济,对淮安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15 20:40:25 来源:今日快讯

  江苏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近日“淮安企业家日”,市委市政府邀请企业家代表共商“聚势枢纽经济 赋能产业升级”。日前,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再次部署枢纽经济发展。

  枢纽经济,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熟悉,是因为它常见诸报端、屏幕;陌生,是因为它与淮安的关系仍待辨认。这里思考的正是:枢纽经济,对淮安意味着什么?

  “枢纽淮安”:一程曲折的历史演进

  有句老话,淮安“因水而兴,因水而衰”。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淮安因枢纽而兴,因失去枢纽而衰。

  “水”主要指大运河,淮安因大运河成为水运枢纽。

  1415年,清江浦开埠。此时,大运河是漕运动脉,淮安是南船北马之枢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集散,盛极一时的繁荣自不待言,“运河之都”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

  今天的淮安人念兹在兹的,是明清之际的“枢纽淮安”。在晚清与今天之间,则是城市运势的走低,和淮安重回枢纽地位的执着努力。

  晚清以降,漕运式微而铁路和海运兴起,淮安枢纽地位受到冲击。光绪《淮安府志》这样描述晚清的淮安,“云帆转海,河运单微,贸易衰而物价滋”。在淮安从漕运中枢变成腹地城市的同时,上海、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逐渐成为新的经济门户。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交通进入了新的发展纪元。尤其是20世纪末期以来,以首条高等级公路——宁连一级公路建设为起点,淮安交通现代化一路高歌,“高速梦”“飞天梦”“高铁梦”相继照进现实。

  现在的淮安,六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38万公里;从高铁淮安东站出发,可直达全国120余座大中城市;淮安港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内河第一;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开通客运航线40余条、全货机航线8条。

  经历了百余年的运势沉浮,“腹地淮安”又再度变为“枢纽淮安”:公路运输枢纽、高铁枢纽、内河航运枢纽、航空货运枢纽……

  重回“枢纽淮安”,枢纽经济议程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

  枢纽经济:一项紧要的发展任务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其实也是枢纽经济支撑起来的。只是现今聚焦的枢纽经济,与前现代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何为枢纽经济?说法虽有不同,但所指的事实基本一致,那就是以交通枢纽为依托,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发挥经济辐射效应。

  发展枢纽经济,既是省委赋予淮安的重大机遇,又是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市委提出,以枢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推动形成淮安特色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服务大区域发展的枢纽、支撑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

  环视当下、展望未来,淮安发展枢纽经济的紧要性不言而喻:

  宏观地看,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枢纽成为区域发展更加重要的变量。如果枢纽经济发展好,淮安将拥有更强的要素集聚能力,获得更大的经济辐射半径。反之,现有要素可能被其他地区虹吸,淮安经济辐射半径可能受到其他城市蚕食。

  中观地看,产业发展是枢纽建设之根本。美国战略家帕拉格·康纳认为,21世纪本质上是一场争夺供应链的角力,而关键在于修建基础设施,打造供应链,实现资源、生产、服务、消费的连接。“淮安思路”与其不谋而合:发展枢纽经济,不仅意味着依托交通枢纽地位招引项目,而且要打造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唯此才能在产业角力中获得话语权乃至主导权。

  微观地看,发展枢纽经济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7月5日,市委书记史志军在与淮安企业家座谈时指出,发展枢纽经济对于企业有“一降三升”的好处,“一降”就是降成本:既包括物流成本,又包括时间成本。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卷”。物流成本降低一个点,时间成本减少几小时,企业就可能“卷”赢同行。

  一句话,枢纽经济之于淮安,意义重大而任务紧要。

  角力枢纽: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发展枢纽经济,意味着淮安必须角力枢纽、建设枢纽、用好枢纽。

  一座城市的枢纽地位从来都是动态的,并非建成了“公铁水空管”,枢纽地位就岿然不动。淮安从“腹地”重回枢纽的过程已经表明,枢纽地位不仅是持续变化的,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夯实并提升枢纽地位,淮安依然任重道远。

  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宁淮城际铁路、机场三期、淮安港三期等重点交通工程实施和各类二级航道建设,全力争取新淮铁路、淮兴泰铁路、沿淮铁路等纳入新一轮国家铁路网规划,深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内河港口一体化运营机制,不断巩固综合交通比较优势。”

  发展枢纽经济,不仅要建设枢纽,更要用好枢纽。

  回顾近年来淮安重特大项目攻坚和产业扩量提质之路,善用枢纽无疑是重要的成功经验:

  伴着悠扬的汽笛声,淮安港—上海港沪苏通班列满载光伏组件、纺织品等货物缓缓启程,作为这趟班列的“乘客”,它们从上海出海,走向世界。

  在淮安涟水国际机场,电子元器件被装进货机,无需“换乘”,打“飞的”直达日本大阪。

  以益海嘉里为主导的食品产业布局和以黄码港为主导的物流仓储产业布局,实现了现代临港物流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之间的“桥接”。

  ……

  以上事实,仅仅是淮安善用枢纽的几个剪影。面向未来,将枢纽优势更好转化为枢纽经济发展实效,仍需在用好枢纽上创新思路和举措。

  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自信则表明,发力枢纽,淮安一定行。甚至可以畅想,淮安从发展枢纽经济到成为区域性经济枢纽的跃升,未来完全可以实现。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对发展枢纽经济的部署,需要转化为建设枢纽、用好枢纽的扎扎实实的行动——这是关乎淮安未来的紧要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辛淮平)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刘健,手机15951267999 苏ICP备2024101405号-1

运营机构:淮安区焦点传媒工作室,法人代表: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