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淮阴不是古淮阴,是古清河
编者按:近来,一篇叫王乃扬1987年写的《古淮阴不是今淮安》文章通过“淮安文学艺术联盟”的微信公众号登出后,再次有人鼓吹马头是淮阴故城。这些人真会乱认祖宗。明明自己秦汉时代的祖宗是淮河北的,他非要偏偏跟人家淮河南人争祖宗,实在可笑。今天,我们也转发一篇陈伯新写的以《今淮阴不是古淮阴,是古清河》文章,让这些争抢别人祖宗的人看看他们可笑的一面。 今淮阴不是古淮阴,是古清河 陈伯新 一、秦时淮阴置于淮安区 淮安区,“秦置淮阴,晋改山阳”,这是为诸多史志史料专家所确认的。
(一)《舆地纪胜》等古代史志史料确认 《舆地纪胜》卷三十九淮南东路·楚州篇。一曰:故淮阴县城,《寰宇记》在山阳县;又《水经注》云:淮水东北经淮阴县故城,北临淮水,汉高帝封韩信为淮阴侯,昔韩信去下邳而钓鱼此处……二曰:淮阴县,中,在(楚)州西四十里。秦为淮阳县,西汉志属临淮郡。
上述《舆地纪胜》三点结论:(1)《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是北宋编纂最早、影响最大的地理总志。930—1007年,乐史撰。《寰宇记》中已明确说清楚,故淮阴县城在山阳县。(2)《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著写。成书于500年至527年。《水经注》说:淮河东北经过淮阴县故城,淮阴县故城北边靠近淮河,汉高帝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以前韩信去下邳而在这里钓过鱼……(3)《舆地纪胜》是南宋中总志体方志。约成书于1221年,刊行在1227年以后。《舆地纪胜》说:淮阴县在楚州(淮安区)西四十里,这是指写这本书南宋时淮阴县位置(即八里庄),而不是秦汉时淮阴县的位置。后一句说的很清楚,秦朝时楚州西是淮阳县,不是淮阴县。当代淮阴人认为淮阴故城在马头所反映的古书都是明清时期的一些淮安府志、清河县志等,都比《舆地纪胜》等古代志书晚234年至954年。谁都知道,史志早的比晚的更有说服力。 另明朝刻版《淮郡文献志》记载:“山阳县汉置淮阴县,莽改嘉信县,晋山阳县,后魏淮阴郡,东魏淮阴州……” (二)国务院发文确认 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指出,淮安位于江苏省北部,秦汉设县,隋、唐至清历为州、郡治,元、明以来,漕运、商业发达,为运河要邑。 (三)权威专家研究确论
1.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标明:“淮安,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时置淮阴县。”
2.中国语言学泰斗人物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史记淮阴侯列传》注释如下:“淮阴,秦县名,在今江苏淮安县。”
3.中国文史界泰斗人物王伯祥的《史记选》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史记》选本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种。王伯祥在《史记选》“淮阴侯列传”校释:“淮阴故城在今江苏省清江市东南。已见陈丞相世家校释。”淮阴地名与韩信的出现最早就出自于《史记》,而王伯祥的《史记选》是对司马迁《史记》的最好诠释。 (四)古代名人确认 1.唐代淮安诗人赵嘏在他的《忆山阳》诗中自署淮阴人氏,说到“家在枚皋旧宅旁”。《史记》中讲述汉赋大家枚乘是淮阴人,其子枚皋也是汉赋大家。赵嘏是楚州山阳人,诗句表明枚乘枚皋是山阳人,故古淮阴在山阳。这句诗词是现发现解释淮阴、枚皋等古地名、古人名在淮安市内最早的文献。 2.清朝乾隆皇帝诗曰:汉淮阴是晋山阳。乾隆是清朝最有文化,甚至史上最有文化帝王之一。他说出的诗句也不是随嘴而侃,是有很多研究的结论。 二、马头不是秦时淮阴故城
秦汉以来,淮安不仅有“淮阴”“山阳”之称,而且有“射阳”“楚州”之谓。古以山之南曰阳,水之南曰阴;山之北曰阴,水之北曰阳。淮安以其地处淮水以南、射水以北而得“淮阴”“射阳”之称;又以地处钵池山东南之“山阳池”而得“山阳”之名;还以淮水中分而享有“淮南”之别称。此皆源于同一地理之故。
淮安,秦时置“淮阴县”治所,西汉高帝二年(前205)改为“临淮郡”治所,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射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72)复称“淮阴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始置“山阳郡”,这才改“淮阴”为“山阳”,并在郡治增设“山阳县”。所以《重修山阳县志》遂有“考建置,先淮阴,次射阳,又次山阳”之说。在东晋时期,由于建置的变迁和地名的移更,虽然一度出现过山阳与淮阴并置的现象,但是这个“淮阴”已非秦汉时期的淮阴了。到隋代,山阳复称“淮阴”,同时又置“楚州”,一直沿至唐宋,宋以后才改为“淮安”,真可谓“分并离合,物换星移”。所以唐宋以来,几被史志典籍称为“淮阴”“射阳”,或者合称“楚州淮阴”者,皆系袭用旧称而实指“山阳”一地。如《宋史•张耒传》就称张耒为“楚州淮阴”人。而张耒也在其《思淮亭记》中自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他还在诗文中自称“某为儿童,从先人于山阳学官”。某就是自己意思。不言而喻,这个“楚州淮阴”,就是“山阳”,并非“马头”。唐宋时期,淮阴山阳同处淮水之南,两县县境大约以邗沟为界,邗沟东为山阳,邗沟西为淮阴。南宋末,淮阴县治迁八里庄,复还迁马头。宋末元初,又在八里庄附近置新城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淮阴县被撤废,并其地连同淮安、新城二县入山阳县。至此,古淮阴县之地就全在山阳县境内,作为县级地名的淮阴在元初消失。 三、今淮阴是古清河
南宋成淳九年(1273),清河县登上历史舞台。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在淮河北建立清河县,县治在淮河北岸大清口,也就是马头镇。1273年至1283年,清河县、淮阴县并存11年,由于马头是清河县治,显然跟淮阴没有任何关系。以后马头镇也一直归属清河治下,从不称“淮阴”。《淮安府志》和《清河县志》均有同样记载:“清河县城池,旧在大清口(地处码头镇北十余里的大清河北岸),南宋成淳九年为淮安置制使李庭芝所筑。元泰定中,河决城圯,县令耶律不花请迁河南岸甘罗城,地辟水恶,居民鲜少。天历元年(1328)达鲁花赤啥麻再迁小清口之西北(即今淮阴县之旧县村)而无城。”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谈史方舆纪要》中,也以其所见述称:“时清河县无城。”至于甘罗城之说,明一统志无载,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称“传为甘罗葬处,事无可考”,只不过是“故老相传”而已。我们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大清口故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小清口则从无城池。而最晚的清江浦县城,又建于晚清同治四年(1865)。前年清江浦申报成省级古城是一个错误之举。同治四年是鸦片战争以后,是近代史上的故事,说明清江浦城是近代城,不是古城。综上所述,把历史上的古淮阴说成就是今淮阴县,显然是有悖史实的。 清河县建立仅仅两年后,他们就投降蒙古。其后“清河”,历经元、明、清三代,都属“淮安府”统管,直到民国三年(1914),才改称“淮阴县”而沿至于今。
自隋唐至北宋,马头既未立“清河”,也不称“淮阴”,而是先后隶属于涟水和宿迁境下,一直与山阳连界。这一疆域沿革,也是被诸多史志所记载的。据萧令裕《清河县疆域沿革表自序》云:“清河始见于宋史,宋以前为何地史无明文。”又云:“自唐至宋,此地未立清河,亦无桃源(即今泗阳),只为宿迁县境下,与山阳县连界。”(见《淮安艺文志》)唐代史学家杜佑也在其《通典?州郡》中证实:“马头郡,涟水县详此,是时为涟水界,隶泗州。”据《旧唐书》载:“泗州,中,隋下邳郡。(唐)武德四年(621)置泗州,领宿预(宿迁)、徐城、淮阳(此淮阳县地处宿预淮水之阳)三县。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涟州之涟水来属。”我们再考证一下“涟水”和“宿迁”的条目,对唐时“马头”的隶属关系就更加清楚了。“涟水,隋县。武德四年置涟州,乃分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废涟州,省金城县,以县属泗州”“宿迁,晋宿预县,元魏于县置徐州。州移彭城县,隶泗州。(唐)天宝元年(742)以犯代宗(李豫)讳,改‘预’为‘迁’,仍隶徐州”(以上均见卷五《志第十八•地理一》)。这就可以看出:唐时马头,无论隶属涟水,还是从属宿迁,都无“淮阴”之称。从上可知,清河县是与宿迁、涟水一脉相承,跟古淮阴县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古清河的后人,今天淮阴人要寻根问祖,应该去找宿迁与涟水,怎能找古淮阴? 四、马头与山阳县关系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