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史志军:三个关键词拼出淮安新图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全面展现江苏大地75年来的沧桑巨变,反映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继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火热实践,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江海共潮生》专栏近日遍访全省13个设区市,与当地干群一起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强劲脉搏。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在接受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惟有改革,淮安才有出路、才能进步。淮安正抢抓“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的新机遇,以改革攻坚突破,谋划实施“151”改革攻坚行动,并以此为带动明确了50条改革措施,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走稳走实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奋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
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 对于淮安而言,工业没有突破,谈发展就是空话;项目没有突破,谈贡献就是虚招;科技创新没有突破,谈未来就是空想。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开展项目招引建设系列工程,加快打造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集聚了中天精品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天合光能、比亚迪商用车等一批龙头型、重特大产业项目,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向上、向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目标定位,对照江苏往“十分之一”这个基准线之上努力的要求,淮安提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成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力争到2035年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5.5%、人均GDP达到或略超省均水平,为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筑牢根基。这需要我们发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应该做、必须做、能够做的工作入手,既循序渐进,又敢于探索,在关键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引领性的实践成果。 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内在支撑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突出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三根丝”“新三样”等产业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培育“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力争在“链主”型、龙头型大项目特别是科技型项目、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更大突破,全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增强引领驱动力。抢抓省委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重大机遇,聚焦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健全科创平台高效建设运营机制,用好“人才飞地”等柔性引才举措,帮助企业破解人才紧缺难题、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高为“产学研用”牵线搭桥机制的效能,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 放大要素集聚配置优势,增强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城乡空间、绿色生态、城市功能等方面比较优势,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城镇、产业布局,推动城乡形态、业态、生态、神态同步提升,着力解决好空间和要素承载力以及高效利用的问题,让宝贵的资源更好服务发展。 在群众急难愁盼中 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 我们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让总理家乡、革命老区的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主要是把握好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水平安全创业、全方位兜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扩大就业容量、提高收入水平的作用,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和帮扶体系,想方设法为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让群众收入更加稳定、更有盼头。 二是聚焦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以解决“县中振兴基础牢不牢”问题为引领,以家长诉求为中心,抓住教学、教研、教师三个关键,加快健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统筹探索解决“托幼”、学后和假期托管、家长“伴读”等问题,既消除“小家庭”的后顾之忧,又把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聚焦人口这个战略问题,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变化,推进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改革,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服务科学精准配置,特别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阶段性、结构性社会问题,真正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四是聚焦安全这个发展基础,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健全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持续筑牢现代化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安全底板。 三个关键词拼出淮安新图景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 关键词一:象征意义。2013年3月8日,总书记殷切嘱托我们“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不仅是淮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引,也是淮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指引。迈向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标准和水平、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成色,努力形成更多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成果,更好地把“象征意义”展示好。 关键词二:工业强市。展示“象征意义”,综合实力是基础,工业强市是关键。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在抓工业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有任何飘移,必须保持定力、创新办法、加大力度、彰显成效,真正以工业强市挺起发展脊梁。 关键词三:敢为善为。干部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也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将聚力解决“干部会不会干”的问题,深入实施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大提升工程,更大力度为探索型、创造型、改革型工作背书,以干部的敢作善为,带动各方面的奋发有为。 来源:江苏新闻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