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署的保护与修缮
淮安府署建筑群历经了650年的岁月风霜,遭遇了战争的洗礼、自然灾害的侵蚀、时局的动荡以及人为的损坏,到2003年维修前,建筑本体仅剩大堂、二堂以及部分附属建筑,且改动较多。
淮安府署旧影 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淮安府署一直被淮安市机械配件厂占用,并将府署建筑作为厂房车间与仓库使用。原本大堂正门从外侧砌起了一堵白墙,上书红字企业精神“解放思想,奋勇争先,团结拼搏,再创辉煌”16字。当年覆盖半壁苏北的政治中心、威武之地,被改为机械配件厂后,兴盛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国营工厂开始走向衰退,大量工人分流下岗,淮安机械配件厂也同时走向衰落,只能靠出租厂房维持部分经济。时有许多厂房车间与宿舍,被工人占为住房。这段时期,淮安府署古建已是面目全非。但正因如此,淮安府署许多建筑才得以被保存,尤其是主体建筑未被拆除,后来还成为我国现存的2处府署之一,最终被升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淮安地方文物部门成立以来,文物工作者们对淮安府署的保护与修缮一直是非常关注和重视的。苦于早年条件有限,对其进行修缮保护和对外开放的设想,只能是寄托于未来。直到1987年,淮阴市人民政府才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得以将现存文物古建保护起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与举措也逐渐加强,各方面经济投入也越来越大。在地方文物部门的努力下,2002年10月,淮安府署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淮安府署的保护与修缮,江苏省文物局也高度重视,专门下达了对其全面保护的文件,并派遣古建专家配合我区文物部门编制保护方案,并对其修缮和对外开放计划列入议程。
21世纪初淮安府署大堂 二:按江苏省文物局文件精神,我们首先对淮安府署现状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并对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与统计。2002年底,区文物局开始配合上级文物专家,对淮安府署多次进行实地勘察,并总结出如下难点:一、原始古建筑群本体破坏严重,残存建筑改动较大。根据清同治《重修山阳县志》收录的淮安府署的各院落及房屋名称的示意图记载,整个府署分东、中、西3路,中路主要建筑有照壁、大门、二门、大堂、六科、二堂、宅门、上房、镇淮楼等;东路有官厅、藤花厅、寅宾馆等;西路为军捕厅署,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上房等。而当时现状建筑本体仅剩下大堂、二堂及部分附属建筑,且改动也较多。二、建筑群总占地面积不详,个体建筑具体尺寸难定。虽通过查询府、县志能够获得淮安府署图纸,但古人所绘之图均为示意图,没有比例,没有透视,没有尺寸等数值信息。不但无法判断建筑准确位置,更无法测算各建筑单体尺寸与其之间的呼应关系和距离、高度。三、全面恢复建筑群拆迁难度大。要想全面恢复淮安府署昔日风貌,在确定建筑范围的基础上,首先要买断原厂的所有权,对现存古建筑进行清理,拆新补旧,恢复原貌。还要拆除后期建在原古建筑群基础上的各式各样房屋建筑、机械设施,恢复原来格局。但当时的状况是,有些原本属于机械配件厂的建筑,已经分配给职工所有;有些建筑则属于其他单位或个人。初步估算,面积约有20000平方米。要想全面恢复淮安府署建筑群,面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21世纪初淮安府署东三科遗存 三:面对以上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互协作、逐一克解。文物部门首先开始解决确定原建筑群的面积以及单体建筑的大小和院落尺寸问题。针对史料有所记载,但具体尺寸面积不详,且建筑群拆毁、破坏严重问题,区文物局作为维修主体单位,积极组织文管办和博物馆相关人员,成立了工作小组。根据史料上留下的图纸记载,小组翻查了我国各地官衙建筑相关资料,并派员前往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河南南阳府署等国内相关衙署文保单位,对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借鉴国内成功经验,结合淮安现场实际考古勘察数据及淮安老人回忆等信息,联合绘图部门,绘制出了淮安府署建筑群总平面图与个体建筑三视图。此时,淮安府署已计算出面积,并编制了初步的维修方案,报请省文物局征求专家意见。江苏省文物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在接到方案与报告后,专门组织了古建专家与文物专家进行讨论,并经几轮论证修改后,最终完成通过了新的淮安府署修缮方案。
21世纪初淮安府署二堂 四:江苏省文物局指示淮安府署在设计和维修中必须遵循4项原则:一、真实可逆性。即不改变现状,修旧如故,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和地方工艺手法。在维修的同时,还要做到为以后维修带来便利。建筑维修过程中,严禁破坏性修复。二、可识性。维修古建筑,不是替换,而是补强加固。如存在受损构件或构件已失,维修换新时,要保证两者要有明显的区分,且不宜混淆,使后人容易识别新老构件的风态。三、整体性。淮安府署的维修重点为古建筑,即保存下来的大堂、二堂和其他附属古建筑。对于为配套淮安府署修缮而重建的其他工程项目、设施,外观风貌须与主体建筑完全协调,而二者之间又要区别对待。四、安全性。淮安府署现为古建文物,属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为砖木结构。维修与复建工程中的安全要素(水电、给排水,安防系统,治防白蚁等项目)要全面、细致、到位,须有步骤进行。
淮安府署大堂修缮前内景 五:2003年初,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原淮安府署中所保存下来的主体部分建筑,完成了经济买断。9月,江苏省文物局批准淮安府署维修一期工程动工。 第一阶段的工作是维修大堂和二堂。时区文化局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结合方案和图纸,对这两座古建筑进行维修施工。首先拆除不属于原建筑的所有实施,并对破损墙体进行局部拆解,更换仿古砖。采用的方法是:尽量收集使用同规格老砖;在数量不够时,采用一砖两用方法,即将老砖贴砌在外部,以此保留了大面积的老墙体。对开裂、处鼓、倾斜的墙体,用原砖进行挖补和重砌。地表剔除水泥等现代铺垫物后,全部改用符合古制规格的方砖铺设。虽费工费时,但颇有成效。既加固了墙体、地面,又保留了地方传统工艺特色,新旧墙体与地面浑然一体。在外墙的处理上,省文物局最初通过的维修设计方案中,采用的是“砂浆打底,外罩白粉”,即所谓“粉墙黛瓦”。这样做出来视觉效果好,也易施工,但并非完全符合淮安地方传统古建特点。淮安传统建筑中,多以“清水墙”为主,即以青砖打磨砌墙后,用清灰(亦有石灰)勾缝,能体现出建筑的古朴、浑厚和庄重。为此,在征得上级有关专家重新论证同意后,最终对方案进行了改动,并全部采用“清水墙”做法,既符合了淮安地方建筑特色,也展现了这座建筑的原始风采。在木结构工艺处理上,建筑采用传统大、小木作工艺和披麻油漆工艺。首先是将腐朽木料进行更换,对梁、柱、椽等木作构件进行维修。大堂、二堂共有立柱100根,早期已有21根墩被接过。维修时,也应尽量采用墩接办法加固后继续使用;桁条与椽子,槽朽程度不严重的,用同样材质木料进行加钉接补,再进行刷漆,以此方法恢复了前廊及原有门窗、屏风、天花藻井等结构。在木构件外表的处理上,根据方案采用了“梁架用油饰、柱身用广漆(国漆),枋木用调和漆”的方式,这样的做法符合传统工艺手法要求。在木作的维修中发现,府署的木材用料十分考究,立柱均为珍贵的楠木,最中间四根竟为金丝楠木,其中有一些木柱,在咸丰年间维修时采用的两至三段圆木拼接而成,并用铁箍加固,为了很好地展示这一历史工艺情景,便特地留了一根立柱未上国漆,以便后人研究和游客参观。屋顶修缮做法则是揭开全部顶瓦、望砖,修整房架后,专门增加防水实施,再更换破损砖瓦。这其中有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老砖瓦施工铺设。这种古建维修手法是国内通行的做法,又称“揭顶不落架”“修旧如旧”,尽量不动摇文物主体框架与主要基础墙体。
淮安府署大堂维修前的房梁 六:至2004年9月,淮安府署修缮工程的第一阶段完工,完成了修大堂、二堂及内外地坪道路的修复。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工程,完成了对六科用房、东西辅房以及道路仪门等实施的修缮。2006年底,淮安府署维修工程获首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组织奖,并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文物局报请批准,淮安府署已完成修缮部分对外开放。 在随后一段时间,区政府和区文物主管部门不断努力,将淮安府署修缮方案中所涉及其他区域建筑也完成了拆迁和买断。至2011年,淮安府署历经修缮与陈列布展,又编制了数本方案,并报请国家文物局进行论证。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得以又进行了数期工程。除大门外,以中轴线为基准,全面恢复了仪门(二门)、大堂、二堂、六科、上房、镇淮楼等建筑。东路恢复了迎宾休闲场所,即四桂堂、宝翰堂、酂侯祠、藤花厅、集贤堂和后花园(愉乐园);西路则恢复了军捕厅署,即皮场庙、腰斩台、仪门、待质所、熬审房、法鉴堂(军捕厅大堂)、简房、招房和中国古代刑具展示室(二堂等)、水龙局、火神庙、库房等建筑。至此,淮安府署原有建筑除了大门、照壁、东西牌楼等部分建筑外,已全部维修、重建完毕。区文物部门还将立于淮安市烈士陵园门前、原属淮安府署门前的一对石狮和仪门下的两块门枕石,在区政府的协调下运回淮安府署安放。 修缮中的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修缮所获奖项 七:2014年7月,淮安府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漕运总督署遗址区保护名录,成为了世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安府署是淮安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回想淮安府署数百年来的沧桑岁月,曾经面目全非,又抚平创伤,是富强的祖国母亲为它带来的这一切。它雄踞淮安古城中轴,与镇淮楼、漕运总督署遗址一同,为我们诉说历史,讲述故事,并随我们的时代一同走向伟大的将来。(张驰)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