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小事看三叔父的为民情怀
|
我的三叔父侯锦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层干部的普通一员。52年前那个雨雪交加的春节,他关怀照料陌生醉汉的小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房,历经半个多世纪而备感温暖。尤其是每一次参加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后,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件小事中蕴含的大爱,因为它真实而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植根心底、融入血脉的为民情怀。 1973年正月初三,年味尚浓,却寒意刺骨。时任淮安县车桥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三叔父,为筹备正月初六的公社三级干部大会,让刚高中毕业的我用自行车送他返回公社。彼时雨雪初歇,乡间土路泥泞难行,我老家复兴,却只能绕道石塘前往车桥。我先扛车5华里到苏北灌溉总渠,沿着灌溉总渠的沙石路西行40多里,再转道老淮流路骑行30多里,一路“车骑人”“人骑车”的交替骑行,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天色渐暗,雪花又飘,骑行到车桥公社三河大队境内时,三叔父突然大喊:“快停车,有人跌倒!”只见一名喝了年酒的醉汉,重重地摔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涧河沟坂上,浑身颤抖、神志不清。三叔父快步上前,蹲下身子轻声询问姓名、住址,醉汉却毫无回应。怕他“酒后受寒”,三叔父当即脱下自己的外套,轻轻盖在醉汉身上。 那时的我又寒又冷,又饥又饿,只盼着早点脱身,尽快启程。三叔父似乎看穿我的心思,语气坚定却温和地说:“再累也不能走,得等有人来交接好才能离开。”听了这一席话,我的“饥寒交迫”感顿时荡然无存。就这样,我们在雨雪中守护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巧遇一位醉汉同村的路人。三叔父反复叮嘱路人,一定等醉汉酒醒后,将他安全护送到家。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我们这才摸着浓浓的夜色,顶着绵绵的雨雪继续赶路。 抵达公社大院时,已是晚上九点,古色古香的小楼里,会议室的摆钟声浑厚而清晰。年过半百、常年受胃肠疾病困扰的三叔父,顾不上吃饭歇脚,径直走进办公室,用老式电话联系醉汉所在大队的书记,详细说明情况,反复强调务必确认醉汉是否平安到家。当电话那头传来“人已安全休息”的回复时,守候了一个多小时的三叔父,紧锁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来。 次日清晨七点半,三叔父又一次摇通大队电话,直到确认醉汉已如常料理家务,才放心去推进三干会的筹备工作。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一面清澈透明的镜子,照见了共产党人“视民如伤”的深情。面对陌生醉汉,三叔父没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是俯身为其披衣、冒着雨雪守护,用两个多小时的耐心等待,践行“生命至上”的承诺;这小事饱含着“负责到底”的担当,从路遇救助到两次电话追问,从委托路人到联系大队干部,他用完整的责任闭环,把为民服务做到了实处;这小事彰显出“枝叶关情”的本色,在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的年代,为一名普通群众如此劳心费神,只因在他心里,“群众的事没有小事”,夙夜为民,从不分“份内份外”。 52个春夏秋冬,52载万象更新,当年的土路已成坦途,老式电话换成了智能手机,但三叔父那件脱给醉汉的外套、两通追问平安的电话、两个多小时的雨雪守候,却始终浮现在眼前,印记在脑海。作为曾在党务岗位上工作过的晚辈,我深知,正是无数像三叔父这样的党员干部,用一件件“小事”筑牢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他们的初心与担当,永远是我们前行的磅礴力量。 今年11月15日,是三叔父辞世23周年忌日。回忆当年情景,记述这件小事,既是缅怀亲人,更想致敬那些把为民情怀融入日常、落在细处的共产党人——他们的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侯红兵) |
【责任编辑:刘 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