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专访 | 跨越时空的诗意交流——访当代著名诗人赵恺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赵恺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震撼人心的作品,照亮着读者的心灵。近日,我们有幸与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进行了一场专访,聆听他关于历史、英雄与诗歌创作的深刻感悟。
对陈毅元帅的敬仰 当谈及开国元帅陈毅时,赵恺老师的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陈毅是民族英雄。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有英雄而不知敬重英雄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敬重民族英雄,是民族的道德和良心。”赵恺说,陈毅元帅在黄花塘的岁月里,不仅留下了丰功伟绩,还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风范、素养和魅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璀璨印记,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解读长诗《黑雪》 赵恺老师的作品常常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而长诗《黑雪》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杰作。“《黑雪》不是常规意义的写作,是状写‘民族魂’。我把写作《黑雪》当做战役,这次战役是 1944 年 9 月 11 日的拓展延伸,是抗日战争的拓展延伸,是民族尊严的拓展延伸。从文学角度说,是接踵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状写东方的《送葬进行曲》,是攀沿战争与和平,直抵人性和神性。”赵恺说,这部作品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与深刻的思考,张震将军和林颖女士读稿后的反应,更是体现了它的感染力和价值。每一个字、每一行诗句,都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缅怀,对英雄的致敬。
关于长诗《黄花塘》的创作 长诗《黄花塘》刻在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的诗墙上,备受关注。赵恺老师分享了它的创作过程和感想。“诗墙《黄花塘》,东方哭墙。作为贡献,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建筑尊严,故乡母亲大地建筑尊严。不为回忆为发现,不为悲伤为呐喊,不为安魂为招魂。”赵恺说,这首诗凝聚着我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故乡的深情。元帅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仿佛在诗墙上回荡,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长诗《黄花塘》多方面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一、 诗歌内容方面:1、史诗般的宏大叙事:诗中全面展现了新四军在黄花塘的革命历程与辉煌功绩。从点将台上陈毅元帅的领导风范,到二百八十位开国将军如民族墙般的力量展现;从激烈的战斗场景如刘老庄战斗、黄桥战役等,到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都在诗歌中得以生动呈现。它仿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深刻的精神内涵:诗歌不仅叙述历史事件,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精神力量。比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会当士兵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语,体现了对军人职责与担当的深刻思考;“军人,界碑,隔断地狱和天堂”则凸显了军人的神圣使命和伟大价值,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守护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3、细腻的生活描写:在宏大叙事的同时,赵恺老师也没有忽略对细节的刻画。诗中描写了新四军军部的茅草房、木制长桌、竹编方凳等场景,展现出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描写了陈毅元帅贴着草根读书、写诗、博弈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怀。二、创作意义方面: 1、历史的铭记与传承:《黄花塘》为那段重要的历史留下了生动的文学记录,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四军在黄花塘的奋斗历程。它是对革命先辈们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段历史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文学价值的体现:长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水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不仅是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一次成功创作,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三、社会影响方面: 长诗《黄花塘》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诗墙上展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等众多人士的高度评价。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黄花塘的历史意义,激发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赵恺以一位中国作家的良知与坚韧,用诗歌抒写国家命运,表现家国情怀。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文学的殿堂,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英雄的力量和民族的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赵恺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浮躁中回归本真。 赵恺简介
赵恺,1938 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山东兖州。1955 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历任淮阴县农村小学教师,淮阴市税务所干部,淮阴市文化馆副馆长、地区文化局创作员,淮阴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当代著名诗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委员、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等。2012 年 5 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菲律宾、台湾、新加坡、波兰、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2006 年出席华沙第 34 届国际诗人节;2008 年出席以色列为庆祝建国 60 周年举办的第 9 届国际诗会,并获得诗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其作品始终与人民共命运。诗作《我爱》(1980 年发表)、《第五十七个黎明》(1981 年发表)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1981 年)及《诗刊》(1982 年)一等奖;《走向青铜》(1985 年发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艾青杯”全国文学艺术一等奖第一名(1987 年)。其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大、中、小学教科书及多种文学选本、辞典,并被多种外文译介。出版有诗集《我爱》(1983 年)、《赵恺诗选》(1985 年)、长诗《周恩来》(1998 年)、散文集《诗雕》(2000 年)、《赵恺两卷集—上卷诗歌<诗雕公园>,下卷散文<木笛>》(2006 年)、散文集《漂浮在水上的土地》(2014 年)、诗集《共命鸟》(2016 年)等。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