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少年行:新安旅行团的初心回响
步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岁月浸染的展陈凝练着“一群小好汉,风云五万里”的壮阔足迹。稚嫩的讲解声将时光拉回九十年前——彼时的少年背负行囊,毅然踏上宣传抗日救亡的漫漫征途,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以赤诚之心书写青春华章。 少年集结:运河之畔踏征程 1935年,新安小学的校长汪达之,为了践行恩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提出组建新安旅行团,以修学旅行的形式唤醒民众抗日救亡。同年10月10日,14个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少年,身穿工装裤,背着文件箱,打着三角团旗,登上小轮船,走向了大江南北。 新安旅行团出发后,为争取抗日宣传的合法性和经费支持,每到一地便邀各级官员题词,以作通关凭证。在南京,冯玉祥对他们的创举颇为赞赏,邀请全团至住所共进早餐,鼓励他们将国难消息和救国使命带到各地。然而,他们也屡遭部分国民政府官员的指责或冷落,有的甚至下了“逐客令”。为了缓解经费危机,团员们通过代售书籍、撰写通讯稿等方式获取报酬。随着文件箱的宣传单越来越多,他们的脚印也从淮河岸边延伸到了大江南北。 前线慰问:民族团结筑长城 1937年春,根据中共上海党组织的指示,新安旅行团组成上海文化界绥远前线慰问团,前往绥远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在百灵庙的追悼大会上,团员们宣读了上海文化界致绥远前线抗日将士的信,并向傅作义将军献了银盾、锦旗和慰问品。 团员们深入绥远西部汉、蒙、回各族杂居之地,至蒙古包、王府、喇嘛庙等处放映电影、教唱救亡歌曲,在归绥的草原上,他们教蒙族牧民唱《义勇军进行曲》,用刚学会的蒙古语讲抗日故事,打破了此地历来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唤起少数民族特别是牧民们的抗日救亡意识。 战火课堂:信念之光破阴霾 1938年到1939年,新安旅行团辗转武汉、桂林。在武汉,周恩来接见团员们时,对这群来自家乡的孩子们给予了赞誉和鼓励。团员们发动少年儿童给前线写慰问信,在街头组织“抗战献金”,看着老百姓踊跃捐款,团员们感动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日军轰炸桂林时,他们把课堂搬进七星岩。团员王德威用红土拌牛皮胶水在岩壁上写下“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昏暗的岩洞里,团员们教逃难的孩子认字,教百姓读报、唱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安旅行团转移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新安旅行团苏北分团。同年夏季,在日寇发起的一次对盐阜地区的大扫荡中,团员张杰、张平壮烈牺牲。1942年春,新安旅行团遵照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同志的指示,在盐阜区党委领导下,派出工作队到阜宁、盐城、淮安等县组织儿童团,开办儿童干部训练班,并开展 “小先生” 扫除文盲活动。至1945年3月,18万儿童在新安旅行团的组织下加入抗日儿童团。 光荣传承:新旅薪火永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新安旅行团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于1952年结束活动。长达17年,辗转22个省、市、区,行程5万里的这场“旅行”记录着这群少年的蜕变,他们有的永远留在了历史里,有的成了文艺工作者,有的投身教育,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那份“以少年之身担国之责”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里,小讲解员们继续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入口处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是激励着新一代少年儿童传承新安旅行团的光荣传统,争做“四个自信”好少年。(王晓冲 丁佳涵 刘 武)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