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名单出炉!淮安+15
近日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我市 15家保护单位荣列榜单
01淮安市山阳古琴社
古琴是中国古典乐器艺术演奏的集大成者,山阳琴派与广陵、金陵等琴派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主要特征是“稳健细腻,声情并茂”。演奏技法自然随性,轻重有度,有较为浓烈的吟唱意味。项目保护单位淮安市山阳古琴社成立于2012年,位于钵池街道深圳路社区,该项目市级传承人为李家祥,2009年前后在淮安地区开始教学古琴,通过讲座、培训、带徒授艺、雅集展演、古琴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开展传承活动。2017年起,山阳琴社与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联合,开设古琴课程,成立古琴艺术研习所,承办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培养古琴文化艺术传承人才。 02盱眙县文化馆 花船舞(盱眙花船)传承历史悠久。据说隋炀帝乘着龙舟下扬州、游江南,途经山阳河段(今淮安市境内)恰逢干旱无法在河中行走,便命人在岸地铺满黍、谷、稷及绿豆等,并命人在岸上拉纤行走,从而使“旱地行船”成为佳话,由此民间产生出耍旱船的习俗。花船舞(盱眙花船)在表演程式上与其他地区的花船有着明显的区别,是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时节演出的传统舞蹈项目。项目保护单位盱眙县文化馆成立于1958年12月,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盱眙县非遗展示馆”。目前已将全县13个镇街文广站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各文艺团队是重要的传承群体,各镇街花船表演爱好者则是重要的传承个人,截止目前,全县各地的队伍约有50支,传承人约2000人以上。 盱眙龙虾烹制技艺最早来自河虾烧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十三香烧制风格,自北宋以来传承至今。精心配制的十三香调料在严密的制作规程下,经过炒、炸、翻、烧等多道工序,形成独特的十三香龙虾口味。20世纪80年代,以主要传承人周兵为代表,2000年后,主要传承人为於孝功、於新凯等,形成了以於氏龙虾、红叶龙虾、红胖胖龙虾、希望大酒店、朱大龙虾等为代表的传承群体。项目保护单位盱眙县文化馆成立于1958年12月,各镇街文化站承担保护责任,县政府成立了盱眙“十三香龙虾烹饪技艺协会”,文化馆成立了由传承人、民俗专家组成的非遗保护组织机构,指导开展“盱眙龙虾烹制技艺”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大力挖掘“盱眙龙虾烹制技艺”的制作技艺,促进保护、传承及培训。文化馆和协会还积极组织培训提升活动,现已培训技艺传承人13600余人。 03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馆
糖画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糖灯影儿”,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项目,反映了民众祈求吉祥、幸福、平安和谐的美好盼望。项目传承人为戴武林,出生于糖画世家,系家族第三代传人,擅长花鸟虫鱼及人物画制作,手法圆润细腻,具有肌理效果。1989年,“清浦区戴武林糖画制作部”成立;2012年推广至今,依托工作室、景区、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教学传播,受众遍及全国;2024年清江浦区文化馆成立非遗专班,对糖塑(清江浦糖画)技艺进一步挖掘整理。
线编技艺流派众多,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江浦线编题材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泛,饱蘸清江浦文化风韵,彰显厚重的淮安运河文化底蕴,是清江浦历史文化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地域文化特色。2013年,清江浦区文化馆成立“仿生线编工作室”,2014年成立市级“仿生线编传承基地”。项目传承人为徐善芳,近年来通过非遗文化交流、宣传、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传播传承,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保存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项目传承人为守文斋的店主徐守文,他从艺近四十年,融汇“京裱”“苏裱”南北两派,修复装裱古今书画作品上万件,带徒十余人。清江浦文化馆现有“装裱技艺(守文斋古字画修复技艺)”交流工作室,为该项目建立了完整档案,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 04淮安市玉兄刺绣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明清时期,民间刺绣进一步发展,淮安区作为交通中转枢纽,商业的兴盛带动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刺绣(博里刺绣)应运而生,一直沿袭至今,距今已有六代200年的传承。项目传承人为徐玉兄,2007年,淮安市玉兄刺绣文化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设立徐玉兄大师工作室,先后吸纳培养新人及刺绣骨干150余人,刺绣(博里刺绣)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各类大型展览获奖近八十幅,年创作绣制作品近千幅,出口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 05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 农民画(博里农民画)发端于清朝末期,是从年画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淮安区博里镇是著名的农民画之乡。农民画由当地农民创作,具有较强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流布于淮安区博里镇,传承实践群体以潘宇为代表的农民画师为主。自2010年列入市级非遗以来,淮安区博里镇人民政府与农民画院高度重视农民画的传承发展,现有省级大师工作室一个,农民画师约300名。在传承人的选拔与培养、技术传承上由第五代传承人潘宇大师及其工作室负责人员培训培养,年创作量达到千幅。 06洪泽区文化馆 草编技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草编(洪泽草编),采用洪泽湖地区种植广泛的棕榈树和蒲草作为原料,是采用手工编织的手法做出的工艺装饰品和玩具,体现出非凡的民间手工艺水平。项目主要传承人为董风,从事草编编织技艺已接近五十年。项目保护单位洪泽区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原名“洪泽县文化馆”,2016年淮安市纳湖入城、洪泽撤县变区更名为“洪泽区文化馆”。坐落于洪泽区文化中心,紧邻洪泽湖欢乐广场。文化馆积极协助传承人制定非遗传承计划,通过帮助其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拍摄相关视频等方式增加影响力,目前紧密型传承人有10余人。 07金湖县黎城街道社会事业办公室 草编(金湖草编)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集观赏性、知识性、收藏性为一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是以草或某些植物叶子编织的生活用品、玩具等,具有久远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金湖县黎城街道、金南镇等周边乡镇,项目以邱卫萍为核心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黎城街道社会事业局是具体承担保护非遗项目的工作部门,下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草编(金湖草编)工作室打造成立,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2022年工作室荣获荷都香才名师工作室荣誉称号;2021年,徐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立草编活态馆,成为又一个传习阵地。邱卫萍充分利用草编(金湖草编)文化阵地,2003年至今已开展百余场活动。 08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 淮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饮食文化兴盛,淮扬菜在淮安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余年前。淮扬菜的传承发展实践以淮安、扬州两地为核心,遍及海内外。目前,在淮安地区经百多年延续至今,以王斌、高岱明为主要传承人,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淮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传承群体。项目保护单位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是专职从事淮扬菜烹饪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传承群体,联合淮扬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专业院校共同承担淮扬菜烹饪技艺传承发展工作。淮扬菜烹饪技艺传承展示场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万丰文化街6号楼宴乐楼,集中培养多名中青年骨干、整理完善资料库、多次成功举办中国“今世缘杯”创新淮扬菜竞赛、中国淮扬菜大师邀请赛等大型专业展会赛事、出版了《淮安饮食文化》《中国美食淮扬菜》《淮安全鳝席》《淮扬菜菜谱》等书籍,为淮扬菜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09淮安市古文楼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文楼涨蛋制作技艺为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文楼饭店首创,文楼饭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文人墨客以茶会友和赛诗斗联的佳所。1751年乾隆南巡,微服临幸文楼参与赛诗斗联,却被一村姑“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上联所难。乾隆感叹淮安人杰地灵,赐写“文楼”。“文楼涨蛋”制作技艺传承有序,脉络清晰。目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裴玉权,文楼涨蛋第六代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文楼是淮安区唯一仅存的保护、传承、发展完好的老字号饭店,也是文楼涨蛋制作技艺项目的摇篮,拥有一批重点培养的年轻传承人队伍。文楼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的餐饮连锁企业,以“文楼”品牌为依托、以非遗文化为展示平台,具有优秀的餐饮经营管理和专职非遗工作人才队伍,经营面积从300平方米扩大到5000平方米,年接待宾客40多万人次。 10洪泽区高良涧镇查师酒店 11老复兴酒店连锁(洪泽)有限公司 蒋坝酸汤鱼圆是淮扬菜系列中的瑰宝。发源地为蒋坝镇,分布的区域主要在洪泽湖周边地区,包括洪泽区境内的蒋坝、高良涧、西顺河、朱坝等镇街道。项目传承人为杨富春,从事蒋坝鱼圆制作已有40多年。项目保护单位老复兴饭店的前身是复兴菜馆,创办于1904年,百年前的复兴菜馆尤以蒋坝鱼圆、鱼饼而著称于世。经100多年的发展,老复兴酒店已经成长为一家连锁公司。公司位于美丽的洪泽湖畔,千年古镇蒋坝境内。每到周末或节假日,老复兴门庭若市,近年来,老复兴借助项目的推动,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酸汤鱼圆已经成为老复兴饭店的代名词。随着蒋坝镇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酸汤鱼圆的影响力已经从淮安市外延至南京、上海等地。 12盱眙县老作坊麻油厂
13江苏淮顺堂养身有限公司 淮安自明清以来,名医荟萃,山阳医派由此诞生,清廷太医韩达哉是代表人物之一。韩达哉系列养生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由淮安清末太医官韩达哉首制而成。项目传承人为韩秀玲、刘艳红,项目保护单位江苏淮顺堂养生有限公司由韩达哉养生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于2014年注册成立,全国各地设立10余处韩达哉养生茶制作基地,初步培养传承人12人,目前已拥有加盟店10余家。2016年,公司研制的骨康外敷药酒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韩达哉养生茶制作技艺被授予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20年获评首批江苏特色伴手礼。 14李明高中医诊所 明清年间,淮安中医发展鼎盛,以吴鞠通、石寿棠、刘金方、陆慕韩等名家为代表,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淮医”。原淮安名医谭济安弟子李荫芝自研针灸学,自上世纪30年代开设中医诊所现已存续百年历史。李明高中医诊所成立于2019年,2020年被淮安市文广旅游局公布为针灸(李氏针感传导疗法)传承基地,2021年获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审批同意注册商标。李明高于1997年被淮安市政府公布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级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负责诊疗带教任务。 15金湖县塔集镇社会事业办公室 打排斧这一民俗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盛行于晚清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流布于江淮水域地区,是木匠在修造木船时,为了防止船板缝隙渗水产生形成的劳动、艺术、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捻凿敲击船体缝隙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称为打排斧。塔集镇,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湖,民众大多从事水上运输工作,渔业捕捞的生活习性方式得以延续,因而孕育派生了这一民俗文化。该项目市级传承人为张应良,带徒3名。塔集镇十分重视该项目传承,项目保护单位塔集镇社会事业办公室选址镇文化活动中心,于2017年初投资新建,2019年全面建成使用,成立了以项目传承人为主的以师带徒传承队伍、表演队伍,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景区等方式增强了广大民众对打排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
【责任编辑:刘文 杨佳芳】
推荐新闻
阅读排行